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高等工程教育 | 第18页 |
·青年教师 | 第18-19页 |
·教学能力 | 第19页 |
·国内外有关工程类青年教师能力的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我国有关工程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工程教育发达国家有关工程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23-24页 |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2 工程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 第24-42页 |
·调研背景 | 第24页 |
·调研思路和方案设计 | 第24-25页 |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5-42页 |
·基本情况 | 第25-27页 |
·教学志向方面 | 第27-29页 |
·教学设计方面 | 第29-31页 |
·教学实施方面 | 第31-34页 |
·教学监控方面 | 第34-37页 |
·教学研究方面 | 第37-39页 |
·自我发展方面 | 第39-41页 |
·意见或建议 | 第41-42页 |
3 影响工程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因素及其与教学能力的关系分析 | 第42-47页 |
·影响工程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因素 | 第42-45页 |
·工程实践因素 | 第42页 |
·教学基本功因素 | 第42-43页 |
·专业基础因素 | 第43页 |
·政策导向因素 | 第43页 |
·价值取向因素 | 第43-44页 |
·物质生活因素 | 第44页 |
·评价因素 | 第44页 |
·个人内在因素 | 第44-45页 |
·工程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各影响因素与教学能力的关系 | 第45-47页 |
4 发达国家工程类教师管理的经验启示 | 第47-54页 |
·美国工程类教师评估与激励 | 第48-49页 |
·美国工程类教师评估 | 第48-49页 |
·美国工程类教师激励措施 | 第49页 |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管理 | 第49-50页 |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聘用制度 | 第49页 |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培养 | 第49-50页 |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评估 | 第50页 |
·法国工程类教师特点 | 第50-51页 |
·日本工程类教师评估特色 | 第51页 |
·俄罗斯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对师资的要求 | 第51-52页 |
·发达国家工程类教师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 第52-54页 |
·工程教师学历博士化,理论基础扎实 | 第52-53页 |
·广纳企业优秀人才,提高工程实践教学质量 | 第53页 |
·教师来源多样化,杜绝"近亲繁殖"现象 | 第53页 |
·时刻紧跟工程教育时代发展步伐,保持工程教育的先进性 | 第53-54页 |
5 工程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发展途径 | 第54-72页 |
·阶段能力培养制度 | 第54-57页 |
·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及工程类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 第54-55页 |
·不同阶段工程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对策 | 第55-57页 |
·构建科学的工程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 | 第57-70页 |
·关于评价模式的设想 | 第58-59页 |
·工程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及具体评价要求 | 第59-67页 |
·评价体系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67-70页 |
·政策制度导向措施 | 第70-72页 |
·改革招聘制度,丰富师资来源 | 第70页 |
·完善评价制度,提升评价效果 | 第70-71页 |
·严格管理制度,确保培养效果 | 第71页 |
·提高待遇制度,解决后顾之忧 | 第71-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发表论文 | 第79页 |
其他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附录 | 第80-83页 |
附录A:高校工程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表 | 第80-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