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0页 |
1 糖类物质与红茶品质研究 | 第12-18页 |
1.1 茶叶中糖含量研究 | 第12-13页 |
1.2 糖类物质与红茶品质关系 | 第13-15页 |
1.3 外源添加物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 第15页 |
1.4 糖类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18-20页 |
2.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19页 |
2.2 本研究的内容 | 第19页 |
2.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添加外源蔗糖红茶的品质特征研究 | 第20-4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2.1.1 茶样 | 第20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0页 |
2.1.3 方法 | 第20-2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2-38页 |
2.2.1 添加外源蔗糖红茶内含物质含量的差异分析 | 第22-23页 |
2.2.2 添加外源蔗糖红茶内含物质含量的分析 | 第23-24页 |
2.2.3 添加外源蔗糖红茶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的差异分析 | 第24-25页 |
2.2.4 添加外源蔗糖红茶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的分析 | 第25-26页 |
2.2.5 添加外源蔗糖红茶色差的分析 | 第26-27页 |
2.2.6 添加外源蔗糖红茶品质感官审评的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2.2.7 添加外源蔗糖红茶香气成分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29-38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38-40页 |
2.3.1 添加外源蔗糖红茶内含物质含量的差异比较分析 | 第38页 |
2.3.2 添加外源蔗糖红茶的色差分析 | 第38页 |
2.3.3 添加外源蔗糖红茶的品质感官审评结果 | 第38-39页 |
2.3.4 添加外源蔗糖红茶香气成分的结果 | 第39页 |
2.3.5 讨论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添加外源蔗糖对红茶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 | 第40-5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40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40页 |
3.1.3 方法 | 第40-4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6页 |
3.2.1 添加外源蔗糖红茶内含物质含量的差异分析 | 第41-42页 |
3.2.2 添加外源蔗糖红茶内含物质含量的分析 | 第42-43页 |
3.2.3 添加外源蔗糖红茶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的差异分析 | 第43页 |
3.2.4 添加外源蔗糖红茶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的分析 | 第43-44页 |
3.2.5 添加外源蔗糖红茶色差的分析 | 第44-45页 |
3.2.6 添加外源蔗糖红茶品质感官审评的结果与分析 | 第45-46页 |
3.2.7 添加外源蔗糖红茶香气成分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46-56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56-59页 |
3.3.1 添加外源蔗糖红茶内含物质含量的差异比较分析 | 第56页 |
3.3.2 添加外源蔗糖红茶的色差分析 | 第56页 |
3.3.3 添加外源蔗糖红茶的品质感官审评结果 | 第56-57页 |
3.3.4 添加外源蔗糖红茶香气成分的结果 | 第57页 |
3.3.5 讨论 | 第57-59页 |
第四章 红茶外源蔗糖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59-6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4.1.1 茶样 | 第59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59页 |
4.1.3 方法 | 第59-6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7页 |
4.2.1 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的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4.2.2 可溶性固形物法测定的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4.2.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的结果分析 | 第64-67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67-69页 |
4.3.1 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的结果 | 第67页 |
4.3.2 可溶性固形物法测定的结果 | 第67-68页 |
4.3.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的结果 | 第68页 |
4.3.4 讨论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3页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69-72页 |
5.1.1 添加外源蔗糖红茶的品质特征研究 | 第69-70页 |
5.1.2 添加外源蔗糖对红茶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 | 第70-71页 |
5.1.3 红茶外源蔗糖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71-72页 |
5.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