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霍懋征个体成长史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6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 四、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六、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霍懋征的成长环境 | 第26-30页 |
| 一、家庭环境 | 第26-27页 |
| 二、学校环境 | 第27-28页 |
| (一) 求学阶段的学校环境 | 第27页 |
| (二) 从教阶段的学校环境 | 第27-28页 |
| 三、社会环境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霍懋征的成长历程 | 第30-37页 |
| 一、理想萌生期(1921—1943年) | 第30-31页 |
| 二、探索发展期(1944—1966年) | 第31-33页 |
| (一) 从小学到教育部,学习探索 | 第31-32页 |
| (二) 重回二小,大胆实践 | 第32-33页 |
| 三、韬光养晦期(1967-1977年) | 第33-34页 |
| 四、发展成熟期(1978-2010年) | 第34-37页 |
| (一) 再回二小,闯出霍氏风格 | 第34-35页 |
| (二) 借助多元途径,传播教育经验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霍懋征的教育创新 | 第37-44页 |
| 一、教育创新初期(1954-1966年) | 第37-38页 |
| (一) 语文教学法“读讲法” | 第37页 |
| (二) 开辟第二课堂 | 第37-38页 |
| 二、教育创新中期(1978-1985年) | 第38-41页 |
| (一) “十六字”语文教改方针 | 第38-39页 |
| (二) “文道统一”观 | 第39-40页 |
| (三) “激励、赏识、参与、期待”八字教育方针 | 第40-41页 |
| 三、教育创新后期( 1986-2010年) | 第41-44页 |
| (一) 老君堂办学 | 第41页 |
| (二) 素质教育“十学会” | 第41-42页 |
| (三) 编写首部农村小学语文教材 | 第42-44页 |
| 第五章 关键人物对霍懋征的影响 | 第44-48页 |
| 一、家庭中的关键人物 | 第44-45页 |
| (一) 母亲孙文景 | 第44-45页 |
| (二) 丈夫赵树楷 | 第45页 |
| 二、从教后的关键人物 | 第45-48页 |
| (一) 叶圣陶 | 第45-46页 |
| (二) 方明 | 第46-48页 |
| 第六章 霍懋征的个人特质 | 第48-58页 |
| 一、矢志不渝,痴心不改 | 第48-50页 |
| (一) 植根小学,终身不悔 | 第48-49页 |
| (二) 百折不挠,坚守教育 | 第49-50页 |
| 二、以爱育人,用心施教 | 第50-54页 |
| (一) 爱心育人 | 第50-52页 |
| (二) 因材施教 | 第52-54页 |
| 三、心系教育,无私奉献 | 第54-58页 |
| (一) 不辞辛劳,免费送教上门 | 第54-55页 |
| (二) 心系教育,呼吁教育发展 | 第55-58页 |
| 第七章 启示 | 第58-62页 |
| 一、顺应时代趋势,能动利用环境 | 第58-59页 |
| 二、不断拾级而上,形成教育理念 | 第59-60页 |
| 三、注重立足实践,大胆开拓创新 | 第60-61页 |
| 四、坚定教育志向,发扬优秀特质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