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文言文迁移能力的现状与培养研究--以德州市第二中学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高中生文言文迁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意义 | 第18-26页 |
第一节 高中生文言文迁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 第18-22页 |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 第18页 |
二、新课改、新课标的要求 | 第18-19页 |
三、语文高考考查的要求 | 第19-21页 |
四、语文教材的重视与要求 | 第21-22页 |
五、学生文言文学习现状的要求 | 第22页 |
第二节 高中生文言文迁移能力培养的意义 | 第22-26页 |
一、对于教学的意义 | 第22-24页 |
二、对于学生的意义 | 第24-25页 |
三、对于教师的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高中生文言文迁移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 第26-49页 |
第一节 调查方式、调查对象及调查内容 | 第26-28页 |
一、问卷调查对象及调查内容 | 第26-27页 |
二、访谈对象及访谈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节 高中生文言文迁移能力薄弱的表现 | 第28-34页 |
一、部分学生无法实现迁移 | 第28-30页 |
二、部分学生有正迁移的可能但需引导 | 第30-32页 |
三、部分学生有明显的负迁移 | 第32-34页 |
第三节 高中生文言文迁移能力薄弱的原因 | 第34-49页 |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 第34-41页 |
(一)文言文学习的动机缺乏、态度消极 | 第34-36页 |
(二)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不当、能力欠缺 | 第36-39页 |
(三)文言文学习的“惯性”易导致负迁移 | 第39-41页 |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 第41-46页 |
(一)教师观念忽视学生的自觉迁移 | 第41-43页 |
(二)教师教法缺少迁移规律的指导 | 第43-45页 |
(三)教师能力影响学生的迁移能力 | 第45-46页 |
三、课程设置方面的原因 | 第46-49页 |
(一)“鲁人版”文言文与现代文混编的影响 | 第46-47页 |
(二)不同课程模块的文言文教与学的影响 | 第47-49页 |
第三章 高中生文言文迁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策略 | 第49-74页 |
第一节 学生方面的策略 | 第49-55页 |
一、端正文言文学习的态度 | 第49-51页 |
二、改善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 第51-54页 |
三、避免“惯性”思维,防止负迁移 | 第54-55页 |
第二节 教师方面的策略 | 第55-70页 |
一、转变学生态度,激发学生兴趣 | 第55-61页 |
二、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思维 | 第61-63页 |
三、采用多种教法,注重迁移指导 | 第63-67页 |
四、提升专业能力,培养学生迁移 | 第67-69页 |
五、避免学生的负迁移 | 第69-70页 |
第三节 课程设置方面的策略 | 第70-74页 |
一、完善文言文课程设置,集中教学 | 第70-71页 |
二、不同课程模块的文言文区别教学 | 第71-74页 |
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 | 第78-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