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地震易损性分析

致谢第9-10页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29-5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9-33页
    1.2 研究现状第33-45页
        1.2.1 屈曲约束支撑研究现状第33-34页
        1.2.2 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研究现状第34-38页
        1.2.3 单边螺栓连接钢管混凝土节点及框架研究现状第38-40页
        1.2.4 抗震设计研究现状第40-44页
        1.2.5 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现状第44-45页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5-46页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第46-50页
第二章 考虑不同连接形式影响的屈曲约束支撑滞回性能试验与分析第50-92页
    2.1 引言第50页
    2.2 试件概况第50-62页
        2.2.1 屈曲约束支撑设计第53-54页
        2.2.2 节点板设计第54-62页
    2.3 试验方案第62-65页
        2.3.1 加载装置第62-63页
        2.3.2 量测内容第63-64页
        2.3.3 加载制度第64-65页
    2.4 材料性能第65-66页
    2.5 试验过程与试验现象第66-71页
        2.5.1 试件BRB-GP1第66-67页
        2.5.2 试件BRB-GP2第67-68页
        2.5.3 试件BRB-GP3第68-69页
        2.5.4 试件BRB-GP4第69-70页
        2.5.5 试件BRB-GP5第70-71页
        2.5.6 试验现象总结第71页
    2.6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71-90页
        2.6.1 滞回特性第71-73页
        2.6.2 轴向弹性刚度第73-77页
        2.6.3 芯板应变和变形需求第77-80页
        2.6.4 拉压承载力不平衡特性第80-81页
        2.6.5 抗拉强度调整系数第81页
        2.6.6 延性和累积塑性变形第81-82页
        2.6.7 耗能性能第82-83页
        2.6.8 应变分析第83-90页
    2.7 小结第90-92页
第三章 考虑不同连接形式影响的屈曲约束支撑滞回性能数值分析第92-112页
    3.1 引言第92页
    3.2 精细化有限元分析模型第92-96页
        3.2.1 材料模型第92-94页
        3.2.2 部件间的相互作用第94-95页
        3.2.3 网格划分与单元类型第95页
        3.2.4 边界条件与数值阻尼第95-96页
    3.3 精细化有限元分析模型的试验验证第96-98页
    3.4 试件BRB-GP1的滞回性能全过程分析第98-103页
        3.4.1 芯板耗能段的变形发展第98-99页
        3.4.2 芯板单元和节点板的应力发展第99-103页
    3.5 试件BRB-GP2的滞回性能全过程分析第103-108页
        3.5.1 芯板耗能段的变形发展第103-104页
        3.5.2 芯板单元和节点板的应力发展第104-108页
    3.6 简化有限元分析模型的优化与试验验证第108-110页
    3.7 小结第110-112页
第四章 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拟动力试验第112-163页
    4.1 引言第112页
    4.2 拟动力试验简介第112-114页
        4.2.1 拟动力试验特点第112页
        4.2.2 拟动力试验原理第112-114页
    4.3 试件概况第114-122页
        4.3.1 模型选取第114页
        4.3.2 试件设计第114-122页
    4.4 试验方案第122-129页
        4.4.1 加载装置第122-124页
        4.4.2 量测内容第124-127页
        4.4.3 加载方案第127-129页
    4.5 材料性能第129-131页
        4.5.1 钢材材性第129页
        4.5.2 混凝土材性第129-131页
    4.6 拟动力试验过程第131-147页
        4.6.1 试件BBFD1第131-139页
        4.6.2 试件BBCF2第139-147页
    4.7 拟动力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47-161页
        4.7.1 滞回特性第147-151页
        4.7.2 骨架曲线及其特征点第151-154页
        4.7.3 刚度退化第154-157页
        4.7.4 延性系数第157-158页
        4.7.5 耗能时程曲线第158-161页
    4.8 小结第161-163页
第五章 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弹塑性分析方法第163-239页
    5.1 引言第163页
    5.2 有限元分析模型第163-164页
    5.3 组合梁柱模型第164-171页
        5.3.1 非约束混凝土模型第167-168页
        5.3.2 约束混凝土模型第168-170页
        5.3.3 钢材本构模型第170-171页
    5.4 钢管混凝土节点域模型第171-183页
        5.4.1 钢管柱剪切行为第174-175页
        5.4.2 核心混凝土剪切行为第175-178页
        5.4.3 节点域剪切模型试验验证第178-183页
    5.5 单边螺栓连接钢管混凝土组合节点模型第183-222页
        5.5.1 组合节点组件刚度第185-187页
        5.5.2 负弯矩作用下组合节点初始刚度第187-189页
        5.5.3 正弯矩作用下组合节点初始刚度第189-190页
        5.5.4 组合节点初始刚度最优计算方法第190-197页
        5.5.5 组合节点组件抗力第197-200页
        5.5.6 负弯矩作用下组合节点抗弯承载力第200-204页
        5.5.7 正弯矩作用下组合节点抗弯承载力第204-207页
        5.5.8 组合节点抗弯承载力最优计算方法第207-214页
        5.5.9 组合节点转动能力第214-216页
        5.5.10 组合节点转动能力的最优计算方法第216-220页
        5.5.11 组合节点弯矩-转角模型第220-222页
    5.6 组合框架试验验证第222-223页
    5.7 拟动力试验数值模拟与分析第223-237页
        5.7.1 有限元分析模型优化第223-228页
        5.7.2 试验与数值模拟比较第228-233页
        5.7.3 屈曲约束支撑响应分析第233-237页
    5.8 小结第237-239页
第六章 基于改进的能量平衡和整体失效模式的塑性设计方法第239-288页
    6.1 引言第239页
    6.2 能量平衡概念第239-240页
    6.3 设计流程第240-256页
        6.3.1 设计流程图第240-241页
        6.3.2 结构整体屈服机制第241-242页
        6.3.3 设计基底剪力第242-246页
        6.3.4 设计侧向力第246页
        6.3.5 屈曲约束支撑设计第246-247页
        6.3.6 单边螺栓连接装配式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设计第247-256页
    6.4 设计实例第256-267页
        6.4.1 工程概况第256-258页
        6.4.2 12层结构设计流程第258-265页
        6.4.3 6、9和20层结构设计结果第265-267页
    6.5 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第267-269页
        6.5.1 非线性时程分析模型第267-268页
        6.5.2 地震动选取第268-269页
    6.6 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与讨论第269-287页
        6.6.1 层间位移角第270-273页
        6.6.2 残余层间位移角第273-277页
        6.6.3 节点转动第277-282页
        6.6.4 屈曲约束支撑位移延性第282-287页
    6.7 小结第287-288页
第七章 基于IDA的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第288-314页
    7.1 引言第288页
    7.2 概率地震易损性解析函数第288-290页
        7.2.1 考虑偶然不确定性的地震易损性函数第289-290页
        7.2.2 考虑认知不确定性的地震易损性函数第290页
    7.3 典型结构的建立第290-291页
    7.4 地震动的选取和调幅第291-292页
    7.5 非倒塌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第292-296页
        7.5.1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第292-293页
        7.5.2 概率抗震能力分析第293-294页
        7.5.3 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第294-296页
    7.6 基于Sa(T_1,5%)的倒塌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第296-300页
        7.6.1 倒塌易损性曲线第296-297页
        7.6.2 抗倒塌评估第297-300页
    7.7 基于Sa_(avg)(a,b)的倒塌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第300-303页
        7.7.1 倒塌易损性曲线第300-302页
        7.7.2 抗倒塌评估第302-303页
    7.8 基于地震动逐次累加的概率地震损伤分析第303-312页
        7.8.1 损伤事件及其概率分布第303-306页
        7.8.2 损伤事件极限状态限值的概率分布第306-309页
        7.8.3 6和12层结构概率损伤分析第309-312页
    7.9 小结第312-314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314-318页
    8.1 主要结论第314-316页
    8.2 主要创新点第316页
    8.3 研究展望第316-318页
参考文献第318-34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342-344页

论文共3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生文言文迁移能力的现状与培养研究--以德州市第二中学为例
下一篇:中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