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理论意义 | 第11页 |
2.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国外相关理论概述 | 第12-13页 |
2.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第13-14页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五)论文研究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1.选题角度的创新 | 第15-16页 |
2.资料汇总和利用上的创新 | 第16-17页 |
二、学校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一)中职教育与普通基础教育的差异 | 第17-18页 |
1.教育培养目标定位有所不同 | 第17页 |
2.管理方式和教学内容有所不同 | 第17-18页 |
3.学生自我发展取向有所不同 | 第18页 |
(二)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具有的独特性 | 第18-19页 |
1.以提升就业能力制定班级管理办法 | 第18-19页 |
2.将班级管理与尽快适应社会挂钩 | 第19页 |
(三)学校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模式的创设 | 第19-22页 |
1.学校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 第19-20页 |
2.学校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的适切性分析 | 第20页 |
3.学校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的运行模式 | 第20-22页 |
三、学校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模式的分析——以大连新港通关技工学校为例 | 第22-36页 |
(一)大连新港通关技工学校简介 | 第22页 |
1.学校发展历程 | 第22页 |
2.学校发展现状 | 第22页 |
(二)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第22-25页 |
1.调查样本的选择与样本结构 | 第23-24页 |
2.调查问卷维度设定及题目设计 | 第24-25页 |
3.访谈提纲的设计内容安排 | 第25页 |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呈现 | 第25-33页 |
1.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的具体形式及运行情况 | 第26-27页 |
2.学生和老师对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的认识 | 第27-29页 |
3.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模式运行所产生的问题 | 第29-32页 |
4.老师和学生对改进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建议 | 第32-33页 |
(四)访谈结果的总结和归纳 | 第33-36页 |
1.访谈内容的归纳 | 第33-35页 |
2.访谈内容总结 | 第35-36页 |
四、大连新港通关技工学校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运行概况的调查结果 | 第36-46页 |
(一)大连新港通关技工学校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模式基本框架 | 第36-42页 |
1.设置企业化管理组织部门以及基本岗位 | 第36-37页 |
2.各管理组织部门职责以及各岗位工作职责 | 第37-39页 |
3.开展企业化常规活动以及运作模式 | 第39-40页 |
4.建立虚拟公司薪资制以及奖惩制度 | 第40-42页 |
(二)大连新港通关技工学校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1.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内容与方法上的欠缺 | 第42页 |
2.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所需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 第42-43页 |
3.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过程中企业化活动合理性不足 | 第43页 |
(三)大连新港通关技工学校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问题产生原因 | 第43-46页 |
1.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 第44页 |
2.缺少对参与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老师的培训 | 第44页 |
3.缺少比较稳定的校企合作的公司化教学形式 | 第44-46页 |
五、大连新港通关技工学校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 第46-50页 |
(一)加强对教师企业实践的培训以及管理内容优化 | 第46-47页 |
1.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和挂职实习 | 第46页 |
2.定期组织座谈研讨,及时优化调整管理模式 | 第46-47页 |
(二)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关注和参与 | 第47-48页 |
1.设立专项基金,为教师与企业双向互动提供保障 | 第47页 |
2.实行有效的激励奖励制度,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 | 第47-48页 |
(三)邀请企业参与到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中 | 第48-50页 |
1.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 第48页 |
2.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匹配的管理模式评估 | 第48-49页 |
3.建立校企顶岗实习制度,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 | 第49-50页 |
六、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