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中职学校“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模式的运行及优化策略研究--以大连新港通关技工学校为例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0-17页
    (一)研究背景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1.理论意义第11页
        2.实践意义第11-12页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4页
        1.国外相关理论概述第12-13页
        2.国内研究动态综述第13-14页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4-15页
        1.研究内容第14-15页
        2.研究方法第15页
    (五)论文研究创新之处第15-17页
        1.选题角度的创新第15-16页
        2.资料汇总和利用上的创新第16-17页
二、学校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7-22页
    (一)中职教育与普通基础教育的差异第17-18页
        1.教育培养目标定位有所不同第17页
        2.管理方式和教学内容有所不同第17-18页
        3.学生自我发展取向有所不同第18页
    (二)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具有的独特性第18-19页
        1.以提升就业能力制定班级管理办法第18-19页
        2.将班级管理与尽快适应社会挂钩第19页
    (三)学校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模式的创设第19-22页
        1.学校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的必要性分析第19-20页
        2.学校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的适切性分析第20页
        3.学校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的运行模式第20-22页
三、学校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模式的分析——以大连新港通关技工学校为例第22-36页
    (一)大连新港通关技工学校简介第22页
        1.学校发展历程第22页
        2.学校发展现状第22页
    (二)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第22-25页
        1.调查样本的选择与样本结构第23-24页
        2.调查问卷维度设定及题目设计第24-25页
        3.访谈提纲的设计内容安排第25页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呈现第25-33页
        1.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的具体形式及运行情况第26-27页
        2.学生和老师对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的认识第27-29页
        3.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模式运行所产生的问题第29-32页
        4.老师和学生对改进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建议第32-33页
    (四)访谈结果的总结和归纳第33-36页
        1.访谈内容的归纳第33-35页
        2.访谈内容总结第35-36页
四、大连新港通关技工学校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运行概况的调查结果第36-46页
    (一)大连新港通关技工学校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模式基本框架第36-42页
        1.设置企业化管理组织部门以及基本岗位第36-37页
        2.各管理组织部门职责以及各岗位工作职责第37-39页
        3.开展企业化常规活动以及运作模式第39-40页
        4.建立虚拟公司薪资制以及奖惩制度第40-42页
    (二)大连新港通关技工学校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第42-43页
        1.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内容与方法上的欠缺第42页
        2.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所需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第42-43页
        3.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过程中企业化活动合理性不足第43页
    (三)大连新港通关技工学校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问题产生原因第43-46页
        1.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第44页
        2.缺少对参与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老师的培训第44页
        3.缺少比较稳定的校企合作的公司化教学形式第44-46页
五、大连新港通关技工学校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模式优化策略第46-50页
    (一)加强对教师企业实践的培训以及管理内容优化第46-47页
        1.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和挂职实习第46页
        2.定期组织座谈研讨,及时优化调整管理模式第46-47页
    (二)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关注和参与第47-48页
        1.设立专项基金,为教师与企业双向互动提供保障第47页
        2.实行有效的激励奖励制度,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第47-48页
    (三)邀请企业参与到虚拟公司制班级管理中第48-50页
        1.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第48页
        2.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匹配的管理模式评估第48-49页
        3.建立校企顶岗实习制度,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第49-50页
六、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附录第53-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行动学习法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大连市Q职业学校
下一篇: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发展现状调查研究--以新疆某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