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半主动乘员约束防护系统执行机构设计及伤害仿真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3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 汽车安全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毫米波雷达预警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主动预紧安全带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主动安全座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法规与新车评价规程 | 第19-21页 |
1.3.1 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法规 | 第19-21页 |
1.3.2 新车评价规程 | 第21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汽车半主动乘员约束防护系统总体方案 | 第23-33页 |
2.1 系统简介 | 第23-24页 |
2.1.1 概念 | 第23页 |
2.1.2 功能 | 第23-24页 |
2.2 系统组成 | 第24-31页 |
2.2.1 数据采集模块 | 第24-26页 |
2.2.2 运算与控制模块 | 第26-30页 |
2.2.3 执行机构模块 | 第30-31页 |
2.3 系统工作原理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约束系统执行机构的结构设计 | 第33-43页 |
3.1 安全带预紧装置的结构设计 | 第33-37页 |
3.1.1 预紧装置内部结构 | 第34-35页 |
3.1.2 预紧电机的选择 | 第35-36页 |
3.1.3 预紧装置的试制 | 第36-37页 |
3.1.4 预紧装置的优点 | 第37页 |
3.2 座椅坐垫倾角调整装置的结构设计 | 第37-40页 |
3.2.1 倾角调整装置设计思路 | 第37-38页 |
3.2.2 坐垫倾角调整装置内部结构 | 第38-39页 |
3.2.3 坐垫倾角检测 | 第39-40页 |
3.2.4 倾角调整装置的优点 | 第40页 |
3.3 灯光语音警报器的结构设计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约束系统执行机构仿真研究 | 第43-59页 |
4.1 碰撞理论简介 | 第43页 |
4.2 正面碰撞约束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3-53页 |
4.2.1 车辆驾驶室模型 | 第45-46页 |
4.2.2 乘员模型 | 第46-47页 |
4.2.3 气囊模型 | 第47-49页 |
4.2.4 安全带模型 | 第49-51页 |
4.2.5 接触定义与模型输入 | 第51-53页 |
4.3 仿真模型验证 | 第53-56页 |
4.3.1 碰撞动画对比 | 第53-54页 |
4.3.2 假人动力学响应参数对比 | 第54-56页 |
4.4 .不同约束方式下乘员动态响应对比分析 | 第56-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系统执行机构控制实现 | 第59-68页 |
5.1 CAN网络的搭建 | 第59-60页 |
5.2 雷达数据采集与显示 | 第60-62页 |
5.3 MCS快速原型开发建模 | 第62-67页 |
5.3.1 主程序的设计 | 第62-64页 |
5.3.2 控制策略的实现 | 第64-66页 |
5.3.3 程序编译与刷写 | 第66-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系统执行机构性能验证试验 | 第68-77页 |
6.1 执行机构静态验证试验 | 第68-72页 |
6.1.1 试验目的 | 第68页 |
6.1.2 试验装置安装与测试 | 第68-70页 |
6.1.3 试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6.2 执行机构动态验证试验 | 第72-76页 |
6.2.1 试验目的 | 第72-73页 |
6.2.2 运动小车加速装置设计 | 第73-74页 |
6.2.3 试验装置安装与准备 | 第74-75页 |
6.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5-7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80页 |
7.1 总结 | 第77-78页 |
7.2 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