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钢轨横向变形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钢轨扭转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3 护轨横向冲击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4 荷载作用导致轨距扩大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瞬态动力学基本理论 | 第16-22页 |
2.1 瞬态动力学 | 第16页 |
2.2 动态分析的主要方法 | 第16-18页 |
2.2.1 ABAQUS动态分析方法介绍 | 第16-17页 |
2.2.2 动态分析方法的特点 | 第17-18页 |
2.3 瞬态动力学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18-21页 |
2.3.1 显式与隐式方法的区别 | 第18-19页 |
2.3.2 显式时间积分 | 第19-20页 |
2.3.3 隐式和显式的比较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轮对检测系统的结构与计算模型 | 第22-29页 |
3.1 问题的描述 | 第22页 |
3.2 拟定方案介绍及其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3.3 单元的选取及网格的划分 | 第23-27页 |
3.3.1 单元的选取 | 第23-24页 |
3.3.2 网格的划分 | 第24-27页 |
3.4 边界条件及荷载工况 | 第27-28页 |
3.4.1 边界条件及约束的施加 | 第27页 |
3.4.2 荷载及车速的施加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立柱式轮对动态检测系统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29-60页 |
4.1 荷载工况及边界条件 | 第29页 |
4.1.1 计算的荷载和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29页 |
4.1.2 确定计算工况 | 第29页 |
4.2 工况1轮对检测系统的变形量及应力模拟结果 | 第29-43页 |
4.2.1 检测系统轨道结构变形量模拟结果 | 第30-37页 |
4.2.2 检测系统护轨应力模拟结果 | 第37-40页 |
4.2.3 检测系统立柱横向变形与应力模拟结果 | 第40-43页 |
4.3 工况2轮对检测系统的变形量及应力模拟结果 | 第43-55页 |
4.3.1 检测系统轨道结构变形量模拟结果 | 第43-50页 |
4.3.2 检测系统护轨应力模拟结果 | 第50-52页 |
4.3.3 检测系统立柱横向变形与应力模拟结果 | 第52-55页 |
4.4 横向荷载及车速变化对比分析 | 第55-59页 |
4.4.1 机车轮最小搭载量对比分析 | 第55-56页 |
4.4.2 检测系统护轨最大应力对比分析 | 第56-57页 |
4.4.3 检测系统立柱结构横向变形和最大应力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钢梁架式轮对动态检测系统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60-93页 |
5.1 钢梁架式检测系统结构特点 | 第60-61页 |
5.2 钢梁架式检测系统结构有限元模型 | 第61-62页 |
5.3 荷载工况及边界条件 | 第62页 |
5.3.1 计算的荷载和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62页 |
5.3.2 确定计算工况 | 第62页 |
5.4 工况1钢梁架式轮对检测系统的变形量及应力模拟结果 | 第62-75页 |
5.4.1 检测系统轨道结构变形量模拟结果 | 第62-70页 |
5.4.2 检测系统护轨应力模拟结果 | 第70-73页 |
5.4.3 检测系统钢梁架横向变形及应力模拟结果 | 第73-75页 |
5.5 工况2钢梁架式轮对检测系统的变形量及应力模拟结果 | 第75-88页 |
5.5.1 检测系统轨道结构变形量模拟结果 | 第75-83页 |
5.5.2 检测系统护轨应力模拟结果 | 第83-85页 |
5.5.3 检测系统钢梁架横向变形及应力模拟结果 | 第85-88页 |
5.6 轮对动态检测系统前后方案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88-92页 |
5.6.1 检测系统前后方案最小搭载量对比分析 | 第88-90页 |
5.6.2 检测系统前后方案护轨应力对比分析 | 第90-91页 |
5.6.3 检测系统前后方案支撑结构对比分析 | 第91-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6.1 结论 | 第93-94页 |
6.2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