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9页 |
(一)高中小说教学现状 | 第7-8页 |
(二)微型小说专题教学的必要性 | 第8-9页 |
(三)微型小说专题教学的优势 | 第9页 |
(四)本专题独特的价值 | 第9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0页 |
三、相关研究述评 | 第10-13页 |
(一)微型小说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小说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模块专题教学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一)微型小说 | 第13-14页 |
(二)专题教学 | 第14-15页 |
(三)叙事艺术 | 第15页 |
五、研究的方法、思路及可行性分析 | 第15-17页 |
第一章 从叙事艺术角度解读微型小说的学理依据 | 第17-25页 |
一、微型小说文体特点分析 | 第17-18页 |
(一)篇幅的精致是其形体特征 | 第17页 |
(二)艺术的精巧是其本质特征 | 第17-18页 |
(三)形象内涵的精深讲究凝蕴美和含蓄美 | 第18页 |
二、微型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情节结构的叙事特点 | 第18-25页 |
(一)微型小说的叙事视角 | 第18-20页 |
(二)微型小说的叙事时间 | 第20-21页 |
(三)微型小说的叙事语言 | 第21-24页 |
(四)微型小说的叙事语言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高中微型小说专题教学的学理阐释 | 第25-33页 |
一、为什么读——专题设计的依据 | 第25-28页 |
(一)学情依据 | 第25页 |
(二)课标依据 | 第25-26页 |
(三)教材依据 | 第26-27页 |
(四)考试依据 | 第27-28页 |
二、用什么读——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 | 第28-29页 |
(一)原作阅读 | 第28-29页 |
(二)内容构成 | 第29页 |
三、怎么读——阅读教学方法的选择 | 第29-30页 |
(一)创设阅读情境,提高阅读兴趣 | 第29页 |
(二)反思阅读过程,掌握阅读方法 | 第29页 |
(三)援引理论支架,学会鉴赏作品 | 第29-30页 |
(四)读和写相结合,阅读写作演练 | 第30页 |
四、怎么写——读写结合点的选择 | 第30-33页 |
(一)如何构思微型小说“意料之外”的情节 | 第30-31页 |
(二)如何让“意料之外”成为“情理之中” | 第31-33页 |
第三章 高中微型小说专题教学设计 | 第33-39页 |
一、教学总目标的设计 | 第33-34页 |
(一)知识目标 | 第33页 |
(二)思维目标 | 第33-34页 |
(三)价值目标 | 第34页 |
二、专题学习过程的设计 | 第34-39页 |
(一)专题课型的设计 | 第34-35页 |
(二)专题材料的设计 | 第35页 |
(三)专题流程的设计 | 第35-39页 |
1.专题第一阶段导读激趣教学设计 | 第35-36页 |
2.专题第二阶段精读原作教学设计 | 第36-37页 |
3.专题第三阶段话题探索教学设计 | 第37页 |
4.专题第四阶段写作实践教学设计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教学设计的反思 | 第39-43页 |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反思 | 第40-41页 |
二、专题篇目选择的反思 | 第41页 |
三、教学目标确定的反思 | 第41-42页 |
四、教学方法运用的反思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77页 |
附录一 | 第47-49页 |
附录二 | 第49-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