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黄曲霉毒素概述 | 第13-17页 |
1.1.1 黄曲霉毒素的结构和性质 | 第14页 |
1.1.2 黄曲霉毒素毒性 | 第14-15页 |
1.1.3 黄曲霉毒素各国限量标准概述 | 第15-17页 |
1.2 黄曲霉毒素削减及霉菌抑制技术概述 | 第17-21页 |
1.2.1 物理方法 | 第17-18页 |
1.2.2 化学方法 | 第18-20页 |
1.2.3 生物学方法 | 第20-21页 |
1.3 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1-23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国内部分省市花生酱中黄曲霉毒素B_1超标情况及毒素富集规律研究 | 第23-36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1.1.1 样品采集 | 第23页 |
1.1.2 仪器和试剂 | 第23-24页 |
1.1.3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1.1.4 菌株分离 | 第25-26页 |
1.1.5 ITS序列分析鉴定 | 第26-28页 |
1.1.6 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1.2.1 国内部分省市抽样结果 | 第29-30页 |
1.2.2 分子鉴定结果 | 第30-32页 |
1.2.3 花生酱中AFB_1富集规律 | 第32-33页 |
1.2.4 花生酱中菌落总数变化 | 第33-34页 |
1.3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添加剂对产毒黄曲霉菌株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36-48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1.1.1 菌种 | 第37页 |
1.1.2 供试培养基 | 第37页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7-38页 |
1.1.4 试验试剂 | 第38页 |
1.1.5 纳他霉素和双乙酸钠限量标准 | 第38-39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9-42页 |
1.2.1 菌种打管及活化 | 第39-40页 |
1.2.2 试验设置 | 第40页 |
1.2.3 含添加剂平板的制备 | 第40页 |
1.2.4 悬浮液的制备 | 第40页 |
1.2.5 接菌培养 | 第40-41页 |
1.2.6 霉菌检测方法 | 第41页 |
1.2.7 AFB_1测定 | 第41页 |
1.2.8 抑菌效果评价 | 第41页 |
1.2.9 AFB_1的降解率计算 | 第41页 |
1.2.10 数据处理 | 第41-42页 |
1.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1.3.1 纳他霉素、双乙酸钠对花生酱中AFB_1富集的影响 | 第42-44页 |
1.3.2 验证实验 | 第44-45页 |
1.3.3 花生酱中纳他霉素、双乙酸钠对产毒黄曲霉总数的影响 | 第45-46页 |
1.3.4 PDA中纳他霉素、双乙酸钠对产毒黄曲霉菌株的影响 | 第46-47页 |
1.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47-48页 |
第四章 黄曲霉毒素B_1削减研究 | 第48-61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1.1.1 仪器与试剂 | 第48页 |
1.1.2 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1.1.3 正交实验 | 第49页 |
1.1.4 AFB_1测定 | 第49页 |
1.1.5 霉菌检测 | 第49页 |
1.1.6 数据处理 | 第49-50页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9页 |
1.2.1 微波功率对花生酱中AFB_1降解率及霉菌总数的影响 | 第50-51页 |
1.2.2 微波辐照时间对花生酱中AFB_1降解率及霉菌总数的影响 | 第51-52页 |
1.2.3 样品体积对花生酱中AFB_1降解率及霉菌总数的影响 | 第52-54页 |
1.2.4 样品厚度对花生酱中AFB_1降解率及霉菌总数的影响 | 第54-55页 |
1.2.5 响应面法对微波削减AFB_1的条件优化 | 第55-59页 |
1.3 本章小结及讨论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