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AMT 的概述和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0-15页 |
1.2.1 AMT 概述 | 第10-11页 |
1.2.2 自动变速器的分类 | 第11-12页 |
1.2.3 AMT 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1.3 电动汽车采用的 AMT 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15-16页 |
1.3.1 AMT 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 | 第15页 |
1.3.2 AMT 的工作原理 | 第15-16页 |
1.4 课题来源与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AMT 换挡电机选型分析 | 第17-28页 |
2.1 AMT 换挡电机的基本要求 | 第17页 |
2.2 直流无刷电机与步进电机的比较分析 | 第17-19页 |
2.2.1 步进电机的特点 | 第17-18页 |
2.2.2 直流无刷电机的特点 | 第18-19页 |
2.3 换挡过程所受的阻力分析 | 第19-24页 |
2.3.1 换挡阻力的确定 | 第19-20页 |
2.3.2 自锁阻力 | 第20-21页 |
2.3.3 同步阻力 | 第21-23页 |
2.3.4 电机的惯性负载和阻力负载 | 第23-24页 |
2.4 换挡调速时间预估 | 第24-27页 |
2.5 换挡电机的确定 | 第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AMT 换挡策略的制定 | 第28-40页 |
3.1 换挡策略类型分析 | 第28-30页 |
3.1.1 单参数换挡策略 | 第28-29页 |
3.1.2 两参数换挡策略 | 第29页 |
3.1.3 三参数换挡策略 | 第29-30页 |
3.2 两参数动力性换挡策略的制定 | 第30-36页 |
3.2.1 汽车动力学分析 | 第30-35页 |
3.2.2 动力性换挡策略制定 | 第35-36页 |
3.3 两参数经济性换挡策略的制定 | 第36-39页 |
3.3.1 电动汽车经济性能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 第36-38页 |
3.3.2 经济性换挡策略制定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AMT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40-51页 |
4.1 AMT 控制器的硬件总体设计 | 第40页 |
4.2 主控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 第40-46页 |
4.2.1 MC9S12XS128 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 | 第41-42页 |
4.2.2 串行总线接口电路设计 | 第42-43页 |
4.2.3 CAN 总线接口电路设计 | 第43-46页 |
4.3 换挡电机驱动模块电路设计 | 第46-50页 |
4.3.1 三相全桥驱动电路设计 | 第46-47页 |
4.3.2 电源电路设计 | 第47-49页 |
4.3.3 电流检测电路设计 | 第49页 |
4.3.4 霍尔信号调整电路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AMT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第51-60页 |
5.1 AMT 控制系统软件总体结构 | 第51页 |
5.2 AMT 控制系统主程序设计 | 第51-54页 |
5.3 CAN 接口程序设计 | 第54-59页 |
5.3.1 CAN 报文定义 | 第55-56页 |
5.3.2 CAN 网络地址分配规则 | 第56页 |
5.3.3 CAN 网络中的报文数据定义 | 第56-57页 |
5.3.4 MSCAN 控制器驱动 | 第57-58页 |
5.3.5 MSCAN 控制器驱动和报文的发送与接收 | 第58-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AMT 控制系统仿真与测试 | 第60-70页 |
6.1 AMT 系统基于 MATLAB Simulink &Stateflow 建模 | 第60-64页 |
6.1.1 电机 simulink 模型建立 | 第60-61页 |
6.1.2 电机调速控制模块的模型建立 | 第61页 |
6.1.3 整车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61-62页 |
6.1.4 挡位切换过程的模型建立 | 第62-63页 |
6.1.5 两挡 AMT 变速器换挡过程整体模型建立 | 第63-64页 |
6.2 基于 Simulink & Stateflow 换挡过程仿真结果分析 | 第64-67页 |
6.3 AMT 控制系统台架测试 | 第67-70页 |
6.3.1 测试目的 | 第67页 |
6.3.2 测试设备介绍 | 第67-69页 |
6.3.3 测试结果 | 第69-70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70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