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21页 |
1.1 角蛋白 | 第11-12页 |
1.1.1 角蛋白及其营养价值 | 第11页 |
1.1.2 角蛋白的降解利用 | 第11-12页 |
1.2 角蛋白酶 | 第12-15页 |
1.2.1 角蛋白酶及其来源 | 第12-13页 |
1.2.2 角蛋白酶的分类 | 第13-14页 |
1.2.3 角蛋白酶的理化性质 | 第14-15页 |
1.3 角蛋白酶的应用前景 | 第15-17页 |
1.3.1 食品行业 | 第15页 |
1.3.2 饲料行业 | 第15-16页 |
1.3.3 医药行业 | 第16页 |
1.3.4 制革行业 | 第16页 |
1.3.5 农业方面 | 第16-17页 |
1.3.6 化妆品美容护肤方面 | 第17页 |
1.4 角蛋白酶活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5 产角蛋白酶菌株的诱变育种 | 第17-18页 |
1.6 角蛋白酶生物发酵过程的优化 | 第18-19页 |
1.6.1 发酵产酶培养基的优化 | 第18-19页 |
1.6.2 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19页 |
1.7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19-21页 |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1-23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2.1.4 主要溶液 | 第22页 |
2.1.5 主要培养基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2.2.1 菌种的筛选 | 第23页 |
2.2.2 菌种鉴定 | 第23-24页 |
2.2.3 种子液的制备 | 第24页 |
2.2.4 液体发酵及粗酶液制备 | 第24页 |
2.2.5 角蛋白酶活测定的基本方法 | 第24-25页 |
2.2.6 角蛋白降解率的测定方法 | 第25页 |
2.2.7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5页 |
2.2.8 紫外诱变 | 第25-26页 |
2.2.9 微波诱变 | 第26页 |
2.3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 第26-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62页 |
3.1 产角蛋白酶微生物的筛选及鉴定 | 第28-31页 |
3.1.1 菌种的筛选 | 第28-29页 |
3.1.2 菌种鉴定 | 第29-31页 |
3.2 菌株对羽毛角蛋白发酵特性的研究 | 第31-34页 |
3.2.1 发酵过程角蛋白酶活力的变化 | 第31-32页 |
3.2.2 发酵过程角蛋白底物降解率的变化 | 第32-33页 |
3.2.3 发酵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33页 |
3.2.4 发酵过程发酵液pH的变化 | 第33-34页 |
3.3 角蛋白酶活测定条件及方法的研究 | 第34-41页 |
3.3.1 影响酶活测定条件的单因素实验 | 第34-39页 |
3.3.2 酶活测定条件正交实验 | 第39-41页 |
3.4 初始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41-51页 |
3.4.1 培养基成分单因素实验 | 第41-47页 |
3.4.2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 | 第47-48页 |
3.4.3 Box-Behnken(BB)中心组合实验 | 第48-51页 |
3.5 角蛋白酶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 第51-57页 |
3.5.1 种子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2页 |
3.5.2 紫外诱变对菌株JYL诱变效应的研究 | 第52-55页 |
3.5.3 菌株U6-15的微波诱变 | 第55-57页 |
3.6 摇瓶发酵条件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57-62页 |
3.6.1 温度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57页 |
3.6.2 摇床转速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57-58页 |
3.6.3 接种量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58-59页 |
3.6.4 摇瓶装液量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59页 |
3.6.5 摇瓶发酵条件的正交优化 | 第59-62页 |
4 讨论 | 第62-65页 |
4.1 产角蛋白酶微生物的筛选及鉴定 | 第62页 |
4.2 角蛋白酶活测定条件及方法的研究 | 第62-63页 |
4.3 角蛋白酶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 第63页 |
4.4 发酵产酶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63-65页 |
5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7页 |
附录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