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1页 |
| 1.4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2-13页 |
| 2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 2.1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第13-14页 |
| 2.2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第14-15页 |
| 2.3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5-17页 |
| 3 新课程标准下的学校教育理念与物理联系生活的内容 | 第17-20页 |
| 3.1 新课程标准下的学校教育理念 | 第17-19页 |
| 3.1.1 转变教学观 | 第17页 |
| 3.1.2 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地位 | 第17-18页 |
| 3.1.3 转变教学方法 | 第18页 |
| 3.1.4 转变教育目的 | 第18-19页 |
| 3.2 课程标准中物理联系生活的内容 | 第19-20页 |
| 4 高中物理教学回归生活的原则 | 第20-23页 |
| 4.1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原则 | 第20页 |
| 4.2 符合学科的特点的原则 | 第20-21页 |
| 4.3 适应学生身心特点的原则 | 第21页 |
| 4.4 教师创新的原则 | 第21-23页 |
| 5 高中物理教学回归生活的策略 | 第23-42页 |
| 5.1 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 第23-26页 |
| 5.2 用生活实例建立物理概念及规律 | 第26-30页 |
| 5.3 用生活中的物品做实验 | 第30-33页 |
| 5.4 加强习题与生活相联系 | 第33-35页 |
| 5.5 课堂教学案例——弹力 | 第35-42页 |
| 6 结论 | 第42-43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42页 |
| 6.2 思考与展望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附录A 弹力课表格 | 第45-46页 |
| 附录B 习题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