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一、交响音诗《枫桥夜泊》基本情况 | 第9-13页 |
| (一) 作品基本情况 | 第9-10页 |
| 1. 作品概述 | 第9页 |
| 2. 作曲家及其创作经历 | 第9-10页 |
| (二) 作曲家风格特征 | 第10-13页 |
| 1. 追求民族文化精神的音乐表现 | 第11-12页 |
| 2. 提倡民族性的音乐语言 | 第12-13页 |
| 二 、《枫桥夜泊》民族化审美追求在音乐语言中的体现 | 第13-27页 |
| (一) 通过简洁的主题奠定整体气氛 | 第14-17页 |
| 1. 主题形态的音响审美品格的出色把握 | 第15-16页 |
| 2. 民族调性获得个性的情绪表现力 | 第16-17页 |
| (二) 独特的和声语言渲染空灵之境 | 第17-20页 |
| 1. 特定和声的象征性勾勒情景 | 第17-18页 |
| 2. 游离调性的引导铺垫情绪 | 第18-19页 |
| 3. 民族和声影射心境 | 第19-20页 |
| (三) 新颖的配器手法描绘音诗画的统一 | 第20-22页 |
| (四) 总体结构新貌预示内涵表现 | 第22-27页 |
| 1. 传统音响结构影响下的情感特征表达 | 第22-23页 |
| 2. 特定音响结构的心理情绪表达 | 第23-25页 |
| 3. 总体结构的意境营造 | 第25-27页 |
| 三、《枫桥夜泊》的民族性而体现的审美内涵与价值取向 | 第27-36页 |
| (一)从宏观的历史、社会、文化角度对作品背景的判断 | 第27-29页 |
| 1.当代中国民族交响乐的变革背景 | 第27-28页 |
| 2.当代中国音乐学的学术风貌 | 第28页 |
| 3.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渗透 | 第28-29页 |
| (二)从微观角度对作品内涵的定义 | 第29-33页 |
| 1.寄情于景、借景抒情 | 第30页 |
| 2.源于外部、终于外部 | 第30-31页 |
| 3.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 第31-32页 |
| 4.淡泊慷慨、超然物外 | 第32-33页 |
| (三)、《枫桥夜泊》的审美内涵体现的价值 | 第33-36页 |
| 1.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传承 | 第34页 |
| 2.对西方交响音乐形式的探索与创新 | 第34-35页 |
| 3.对传统、民族内涵的更好地发扬 | 第35-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 附录 | 第40-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等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