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发动机论文--往复式发动机论文--各种类型往复式发动机论文--汽油机论文

汽油发动机性能提升方法研究及实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汽油发动机性能提升方法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1.1 国内发动机性能开发现状第10-11页
        1.1.2 国内发动机市场分析及性能要求第11-12页
        1.1.3 发动机性能优化目标的可行性分析与对策第12页
    1.2 国内外性能提升方法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燃烧效率提升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3页
        1.2.2 充气效率提升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2 发动机性能提升的理论基础第18-36页
    2.1 配气机构运动学第18-21页
        2.1.1 单质量模型第19-20页
        2.1.2 多质量模型第20-21页
    2.2 配气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评价方法第21-25页
        2.2.1 配气机构运动学评价指标第21-23页
        2.2.2 配气机构动力学评价指标第23-25页
    2.3 进气系统与配气机构的匹配性设计第25-27页
        2.3.1 进气系统的动态效应第25页
        2.3.2 进气歧管与配气机构的匹配性计算第25-27页
    2.4 进排气系统CFD分析理论基础及结构设计准则第27-34页
        2.4.1 流动控制方程第28-29页
        2.4.2 湍流数学模型第29-30页
        2.4.3 进气歧管中的能量损失第30-31页
        2.4.4 沿程能量损失第31-32页
        2.4.5 局部能量损失第32-34页
    2.5 小结第34-36页
3 汽油发动机性能提升方案设计第36-80页
    3.1 汽油发动机机性能提升思路第36页
    3.2 原型汽油发动机基本参数第36-41页
        3.2.1 原型机主要技术参数第36-37页
        3.2.2 原型机配气机构结构布置以及主要参数第37-38页
        3.2.3 原型机配气机构凸轮型线参数第38-40页
        3.2.4 原型机进气歧管结构参数第40页
        3.2.5 原型机排气歧管结构参数第40-41页
    3.3 原型机一维性能模型构建第41-47页
        3.3.1 原型机一维性能模型的构建第41-44页
        3.3.2 原型机一维性能仿真分析第44-46页
        3.3.3 目标差距分析以及优化措施第46-47页
    3.4 发动机技术方案的设计与分析第47-76页
        3.4.1 可变长度进气歧管关键参数的确定第47-53页
        3.4.2 发动机进气歧管结构设计与CFD分析第53-60页
        3.4.3 排气歧管关键参数的确定第60-64页
        3.4.4 进气歧管和排气歧管优化后性能预测第64-65页
        3.4.5 发动机的配气机构的优化设计第65-74页
        3.4.6 发动机的配气相位第74-75页
        3.4.7 气门与活塞运动间隙的校核第75-76页
    3.5 优化后发动机性能预测第76-78页
    3.6 小结第78-80页
4 汽油发动机零部件制作与试验验证第80-90页
    4.1 样件制作第80-83页
        4.1.1 气缸盖总成样件第80-81页
        4.1.2 进气歧管组件样件第81页
        4.1.3 进、排气凸轮轴及VVT组件样件第81-82页
        4.1.4 排气歧管样件第82页
        4.1.5 发动机总成样机第82-83页
    4.2 发动机台架性能测试第83-88页
        4.2.1 发动机台架测试数据第83-84页
        4.2.2 发动机性能数据对比第84-88页
    4.3 小结第88-90页
5 总结与展望第90-92页
致谢第92-94页
参考文献第94-96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RPC的桥壳道路模拟虚拟试验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道路模拟激励谱的桥壳虚拟疲劳试验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