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高速公路交通需求分析 | 第17-31页 |
2.1 经济学理论与消费行为 | 第17-19页 |
2.1.1 消费者出行行为 | 第17页 |
2.1.2 派生需求 | 第17-18页 |
2.1.3 供给曲线 | 第18页 |
2.1.4 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 第18-19页 |
2.2 高速公路出行行为分类 | 第19-21页 |
2.2.1 主观出行行为 | 第19-20页 |
2.2.2 客观出行行为 | 第20页 |
2.2.3 出行行为的发生及改变 | 第20-21页 |
2.3 高速公路交通需求的客观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2.4 高速公路交通需求数据获取 | 第22-23页 |
2.5 高速公路交通需求模型 | 第23-27页 |
2.5.1 时段划分 | 第24页 |
2.5.2 车型分类 | 第24-25页 |
2.5.3 分车型交通需求模型 | 第25-26页 |
2.5.4 总交通需求模型 | 第26-27页 |
2.6 模型参数标定 | 第27-30页 |
2.6.1 分车型交通需求模型参数标定 | 第27-30页 |
2.6.2 总交通需求模型参数标定 | 第3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动态费率的理论基础 | 第31-41页 |
3.1 我国高速公路收费政策 | 第31-33页 |
3.1.1 高速公路收费的必要性 | 第31-32页 |
3.1.2 高速公路收费费率标准 | 第32-33页 |
3.2 动态费率的研究动态及实施情况 | 第33-35页 |
3.3 动态费率的本质 | 第35-36页 |
3.4 动态费率的影响因素 | 第36-37页 |
3.5 动态费率下的交通需求模型 | 第37-39页 |
3.5.1 高速公路交通需求与动态费率的关系 | 第37-38页 |
3.5.2 动态费率下的分车型交通需求模型 | 第38-39页 |
3.5.3 动态费率下的总交通需求模型 | 第39页 |
3.6 模型参数标定 | 第39-4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交通流分析 | 第41-58页 |
4.1 高速公路交通流分布 | 第41-44页 |
4.1.1 车型构成 | 第41-42页 |
4.1.2 时间分布 | 第42-43页 |
4.1.3 空间分布 | 第43-44页 |
4.2 高速公路交通流参数 | 第44-51页 |
4.2.1 交通量 | 第45页 |
4.2.2 平均车速 | 第45页 |
4.2.3 交通密度 | 第45-47页 |
4.2.4 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47-51页 |
4.3 高速公路交通流模型 | 第51-56页 |
4.3.1 平均速度-交通密度关系模型的选择 | 第52-54页 |
4.3.2 宏观动态交通流模型的建立 | 第54-56页 |
4.4 模型参数标定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基于动态费率的高速公路交通需求调控系统 | 第58-69页 |
5.1 高速公路交通流控制系统原理 | 第58-59页 |
5.2 基于动态费率的高速公路交通需求调控系统设计 | 第59-61页 |
5.3 调控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61-62页 |
5.4 算例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62-68页 |
5.4.1 算例仿真 | 第63-64页 |
5.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4-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2页 |
研究成果与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