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7页 |
1.1.2 选题目的 | 第17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17-18页 |
1.2 发展现状 | 第18-22页 |
1.2.1 监测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1.2.2 信息处理分析现状 | 第19-22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22-23页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22-23页 |
第2章 周边环境形变监测 | 第23-47页 |
2.1 监测的对象及范围 | 第23页 |
2.2 监测的项目、仪器及精度 | 第23-24页 |
2.3 监测点布置要求 | 第24-26页 |
2.3.1 监测布点基本原则 | 第24页 |
2.3.2 重要对象监测点布设原则 | 第24-25页 |
2.3.3 监测点埋设要求 | 第25-26页 |
2.4 现场安全监测频率及周期 | 第26-27页 |
2.4.1 正常情况下的监测频率及周期 | 第26页 |
2.4.2 特殊情况下的监测频率 | 第26-27页 |
2.5 现场安全监测控制指标及警戒值 | 第27-28页 |
2.5.1 监测控制指标 | 第27页 |
2.5.2 现场安全监测预警管理标准 | 第27-28页 |
2.6 形变监测实例 | 第28-47页 |
2.6.1 沉降监测 | 第28-35页 |
2.6.2 倾斜监测 | 第35-39页 |
2.6.3 地下管线沉降及差异沉降监测 | 第39-41页 |
2.6.4 自动化监测 | 第41-45页 |
2.6.5 其他监测 | 第45-47页 |
第3章 信息处理分析 | 第47-62页 |
3.1 信息处理内容及工作流程 | 第47页 |
3.2 监测信息预处理 | 第47-51页 |
3.3 监测信息分析 | 第51页 |
3.4 监测信息整理 | 第51-53页 |
3.4.1 监控信息的内容 | 第51页 |
3.4.2 监测工作成果报告 | 第51-53页 |
3.5 监控信息的反馈 | 第53页 |
3.6 预警事务的处理 | 第53-54页 |
3.7 信息处理实例 | 第54-62页 |
3.7.1 工程概况及施工进度 | 第54-55页 |
3.7.2 监测及巡视工作简述 | 第55页 |
3.7.3 监测及巡视成果 | 第55-56页 |
3.7.4 监测结论与建议 | 第56-57页 |
3.7.5 说明 | 第57页 |
3.7.6 项目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 第57页 |
3.7.7 附图及附表 | 第57-62页 |
第4章 形变预测分析 | 第62-79页 |
4.1 生长曲线及变权重组合预测建筑物形变 | 第62-67页 |
4.1.1 Pearl 曲线预测模型 | 第62-63页 |
4.1.2 Gompertz 曲线预测模型 | 第63-64页 |
4.1.3 工程应用 | 第64-67页 |
4.2 灰色系统理论预测建筑物形变 | 第67-79页 |
4.2.1 灰色系统理论概述 | 第67-69页 |
4.2.2 灰色 GM(1,1)预估模型预测建筑物形变量 | 第69-75页 |
4.2.3 改进的灰色预估模型预测建筑物形变量 | 第75-76页 |
4.2.4 工程应用 | 第76-78页 |
4.2.5 残差修正的 GM(1,1)预测 | 第78-7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5.1 结论 | 第79-80页 |
5.2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