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图考》英译过程中的不可译性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引言 | 第9-13页 |
1.1 《韵图考》翻译项目介绍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内外学者对不可译性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不可译性与不可译论的区别 | 第11-13页 |
2.《韵图考》翻译过程描述 | 第13-18页 |
2.1 译前准备 | 第13-15页 |
2.1.1 可行性论证 | 第13页 |
2.1.2 确定分工及翻译计划 | 第13-14页 |
2.1.3 选择翻译工具 | 第14-15页 |
2.2 译中过程 | 第15-17页 |
2.2.1 理解原文 | 第15页 |
2.2.2 翻译原文 | 第15-16页 |
2.2.3 术语统一和译文审校 | 第16-17页 |
2.3 译后工作 | 第17-18页 |
3.《韵图考》中的不可译性 | 第18-24页 |
3.1 语言不可译性 | 第18-21页 |
3.1.1 语音层面 | 第18-19页 |
3.1.2 修辞层面 | 第19-20页 |
3.1.3 词汇层面 | 第20-21页 |
3.2 文化不可译性 | 第21-24页 |
3.2.1 宗教文化 | 第21-22页 |
3.2.2 历史文化 | 第22-24页 |
4.案例分析与补偿策略 | 第24-33页 |
4.1 语言补偿策略 | 第24-29页 |
4.1.1 直译 | 第24-25页 |
4.1.2 音译加注 | 第25-26页 |
4.1.3 直译加注 | 第26-27页 |
4.1.4 意译 | 第27-28页 |
4.1.5 保留汉字 | 第28-29页 |
4.2 文化补偿策略 | 第29-33页 |
4.2.1 直译 | 第29-30页 |
4.2.2 直译加注 | 第30-31页 |
4.2.3 音译加注 | 第31-33页 |
5.结语 | 第33-34页 |
5.1 翻译实践中的收获 | 第33页 |
5.2 对于不可译性的再思考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附录 | 第36-83页 |
附录一 | 第36-63页 |
附录二 | 第63-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