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中国农村教育机会不均等演进及其与收入分配关系研究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目录第14-17页
图目录第17-18页
表目录第18-20页
1 绪论第20-36页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第20-24页
        1.1.1 研究背景第20-23页
        1.1.2 问题的提出第23-24页
    1.2 选题意义第24-26页
        1.2.1 理论价值第24-25页
        1.2.2 现实意义第25-26页
    1.3 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6-28页
        1.3.1 研究范围第26-27页
        1.3.2 相关概念第27-28页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第28-32页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第28-30页
        1.4.2 研究内容第30-31页
        1.4.3 研究方法第31-32页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第32-36页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32-33页
        1.5.2 不足之处第33-36页
2 文献综述第36-52页
    2.1 理论渊源第36-40页
        2.1.1 机会均等思想第36-37页
        2.1.2 家庭背景对个人教育获取的影响第37-39页
        2.1.3 教育扩张对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影响第39-40页
    2.2 中国教育分层问题的研究现状第40-48页
        2.2.1 家庭背景与个人最终受教育水平关系的研究第41-44页
        2.2.2 家庭背景与各层次教育转换之间关系的研究第44-48页
    2.3 研究评述第48-52页
3 研究方法、数据处理及变量设定第52-76页
    3.1 研究方法第52-61页
        3.1.1 同胞相关系数的定义及层间分解第52-54页
        3.1.2 同胞相关系数的方差成分估计法第54-59页
        3.1.3 同胞相关系数的因素分解:基于三层随机截距模型第59-61页
        3.1.4 经验估计量与估计程序第61页
    3.2 数据处理第61-69页
        3.2.1 数据来源第61-62页
        3.2.2 样本对象确定与教育信息获取第62-65页
        3.2.3 样本数据分布情况第65-66页
        3.2.4 同胞与邻居关系识别及同期群划分第66-69页
    3.3 变量设定第69-76页
4 中国农村整体教育机会不均等演进趋势分析第76-94页
    4.1 引言第76页
    4.2 研究策略与变量第76-81页
        4.2.1 研究策略第76-80页
        4.2.2 变量第80-81页
    4.3 中国农村整体教育机会不均等及其演进的层间分解第81-84页
    4.4 稳健性检验第84-88页
        4.4.1 同期群划分标准的影响第84-86页
        4.4.2 估计方法选取的影响第86页
        4.4.3 社区外环境对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影响第86-88页
    4.5 对加权配对估计量的进一步讨论第88-91页
    4.6 本章小结第91-94页
5 中国农村整体教育机会不均等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第94-108页
    5.1 引言第94页
    5.2 模型选择第94-96页
    5.3 变量描述第96-97页
    5.4 整体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静态因素分解与同期群比较第97-101页
    5.5 整体教育机会不均等变化的因素分析第101-104页
    5.6 本章小结第104-108页
6 各层次教育机会不均等演进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108-120页
    6.1 引言第108页
    6.2 模型、变量及样本选取第108-114页
        6.2.1 三层logistic随机截距模型第109-110页
        6.2.2 变量与样本选取第110-112页
        6.2.3 样本选取与描述性统计第112-114页
    6.3 各层次教育机会不均等变化趋势的比较分析第114-116页
    6.4 可观测家庭背景因素对各层次教育机会影响的变化趋势分析第116-118页
    6.5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7 中国农村收入获取机会不均等及演进的因素分析:教育的作用第120-138页
    7.1 引言第120页
    7.2 文献回顾第120-122页
    7.3 样本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第122-125页
    7.4 收入获取机会不均等的变化趋势第125-126页
    7.5 收入获取机会不均等的静态因素分解第126-132页
        7.5.1 可观测家庭特征变量对收入获取机会不均等的贡献率比较第126-130页
        7.5.2 教育的作用第130-132页
    7.6 收入获取机会不均等程度上升的因素分析第132-135页
    7.7 本章小结第135-138页
8 结论与政策含义第138-144页
    8.1 结论第138-141页
    8.2 政策含义第141-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56页
附录第156-199页
    附录1 同胞协方差公式的证明过程第156-157页
    附录2 邻居协方差公式的证明过程第157-159页
    附录3 组内相关系数的定义与估计方法:一个技术附录第159-166页
    附录4 同胞和邻居相关系数加权配对估计量统计推断的STATA代码第166-188页
    附录5 第五章相关估计结果第188-190页
    附录6 第六章相关估计结果第190-194页
    附录7 第七章相关估计结果第194-199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第199页

论文共1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混沌与超混沌系统生成及控制若干问题
下一篇:中国政府卫生支出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宏观和地区视角的量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