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后桥减速器壳体轴承座传统加工及裂解加工的对比 | 第12-15页 |
1.2.1 传统加工工艺及特点 | 第13-14页 |
1.2.2 裂解加工工艺及特点 | 第14-15页 |
1.3 后桥减速器壳体轴承座裂解加工简介 | 第15-17页 |
1.3.1 裂解加工的原理 | 第15-16页 |
1.3.2 减速器壳体材料 | 第16-17页 |
1.4 裂解加工工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1 选题意义 | 第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轴承座裂解加工的理论基础 | 第22-32页 |
2.1 材料的断裂 | 第22-24页 |
2.1.1 断裂类型 | 第22-23页 |
2.1.2 脆性断裂机理 | 第23页 |
2.1.3 断裂强度 | 第23-24页 |
2.2 材料的断裂韧度 | 第24-31页 |
2.2.1 线弹性断裂韧性 | 第25-28页 |
2.2.2 弹塑性断裂韧性 | 第28-29页 |
2.2.3 线弹性条件下J_(IC)、K_(IC)和、G_(IC)的关系 | 第29-30页 |
2.2.4 断裂韧度的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轴承座裂解模拟原理以及模型的建立 | 第32-42页 |
3.1 Abaqus简介及裂解模拟机理 | 第32-34页 |
3.1.1 Abaqus简介 | 第32-33页 |
3.1.2 Abaqus裂解模拟机理 | 第33-34页 |
3.2 材料性能参数 | 第34-36页 |
3.3 模型的建立 | 第36-40页 |
3.3.1 模型的简化 | 第36-37页 |
3.3.2 接触和裂纹的设定 | 第37-38页 |
3.3.3 网格的划分 | 第38-39页 |
3.3.4 边界条件及载荷的施加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拉削加工裂纹槽参数优化 | 第42-64页 |
4.1 正交试验设计及显著性分析 | 第43-49页 |
4.1.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43页 |
4.1.2 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 第43-45页 |
4.1.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4.2 槽深对J积分、裂解载荷和裂纹槽尖端Z向拉应力值的影响 | 第49-53页 |
4.2.1 槽深对J积分的影响 | 第49-51页 |
4.2.2 槽深对裂解载荷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3 槽深对裂纹槽尖端Z向拉应力值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 曲率半径对J积分、裂解载荷和裂纹槽尖端Z向拉应力值的影响 | 第53-57页 |
4.3.1 曲率半径对J积分的影响 | 第53-55页 |
4.3.2 曲率半径对裂解载荷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3 曲率半径对裂纹槽尖端Z向拉应力值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 张角对J积分、裂解载荷和裂纹槽尖端Z向拉应力值的影响 | 第57-61页 |
4.4.1 张角对J积分的影响 | 第57-59页 |
4.4.2 张角对裂解载荷的影响 | 第59-60页 |
4.4.3 张角对裂纹槽尖端Z向拉应力值的影响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第5章 线切割以及激光加工裂纹槽参数优化 | 第64-78页 |
5.1 线切割裂纹槽参数对J积分、裂解载荷和裂纹槽尖端Z向拉应力值的影响 | 第64-69页 |
5.1.1 线切割预制裂纹槽参数对J积分的影响 | 第65-66页 |
5.1.2 线切割预制裂纹槽参数对裂解载荷的影响 | 第66-67页 |
5.1.3 线切割预制裂纹槽参数对裂纹槽尖端Z向拉应力值的影响 | 第67-69页 |
5.2 激光预制裂纹槽参数对J积分、裂解载荷、裂纹槽尖端Z向拉应力值的影响 | 第69-75页 |
5.2.1 激光预制裂纹槽参数对J积分的影响 | 第69-71页 |
5.2.2 激光预制裂纹槽参数对裂解载荷的影响 | 第71-72页 |
5.2.3 激光预制裂纹槽参数对裂纹槽尖端Z向拉应力值的影响 | 第72-75页 |
5.3 各种加工方法塑性变形量分析 | 第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8页 |
第6章 减速器壳体轴承座裂解实验 | 第78-82页 |
6.1 实验准备及过程 | 第78-80页 |
6.2 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 | 第80-8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7.1 结论 | 第82-83页 |
7.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