榭辞 | 第1-5页 |
摘要 | 第5-8页 |
要旨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21页 |
第一章 序论 | 第21-27页 |
·研究背景 | 第21-23页 |
·研究内容、研究范围 | 第23-24页 |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方法、语料来源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情态研究的基础理论及相关理论 | 第27-55页 |
·情态的相关概念 | 第27-37页 |
·情态与逻辑 | 第27-28页 |
·情态与语气 | 第28-32页 |
·印欧、日、汉对情态概念的界定 | 第32-34页 |
·情态、语气与句类 | 第34-36页 |
·"现实"和"非现实" | 第36-37页 |
·情态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 | 第37-40页 |
·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 第37页 |
·语言类型学的理论基础 | 第37-38页 |
·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 第38页 |
·其他概念 | 第38-40页 |
·语义、意义、功能 | 第39页 |
·离散与连续 | 第39-40页 |
·精确与模糊 | 第40页 |
·语义空间和语义地图 | 第40页 |
·构式 | 第40页 |
·现代日语的情态的基础理论 | 第40-50页 |
·主观·客观二分论的情态论 | 第41-42页 |
·陈述论与情态论 | 第41-42页 |
·中右实的情态论 | 第42页 |
·寺村秀夫、奥田靖雄 | 第42-45页 |
·寺村秀夫在情态方面的研究 | 第42-43页 |
·奥田靖雄在情态方面的研究 | 第43-45页 |
·描写语法的情态论 | 第45-49页 |
·仁田义雄(1987、1989、1991、2000 etc) | 第45-46页 |
·益冈隆志(1987、1991、2000、2002、2007etc) | 第46-47页 |
·森山卓郎·工藤浩(2000) | 第47-48页 |
·宫崎和人·安达太郎·野田春美·高梨信乃(2002) | 第48-49页 |
·日语记述文法会(2003) | 第49页 |
·语言类型学的情态论 | 第49-50页 |
·玉地瑞穗 | 第49-50页 |
·蒋家义(2010) | 第50页 |
·现代汉语情态的研究理论 | 第50-55页 |
·汉语情态的研究概况 | 第50-51页 |
·关于汉语情态的概念界定 | 第51-52页 |
·汉语情态动词的范围界定 | 第52-53页 |
·现代汉语情态系统的划分 | 第53-54页 |
·其他 | 第54-55页 |
第三章 现代日汉情态的类型学特殊性 | 第55-82页 |
·现代日语中"现实、非现实"、时、情态的关系 | 第55-59页 |
·"现实、非现实"与"非实现、已实现、未实现" | 第55-57页 |
·"现实、非现实"与日语情态的划分 | 第57-59页 |
·现代日语语气的特殊性 | 第59-65页 |
·现代日语的直陈与疑问 | 第60-62页 |
·现代日语的"祈使" | 第62-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现代日语情态的特殊性 | 第65-72页 |
·关于意愿(Volitive) | 第65-67页 |
·关于可能(Possible) | 第67-68页 |
·关于说明情态 | 第68-70页 |
·终助词 | 第70-71页 |
·关于客气方式 | 第71-72页 |
·日语情态的特殊性的其他表现 | 第72-75页 |
·关于日语表现情态的其他方式 | 第72-74页 |
·关于日语情态标记的表述问题 | 第74-75页 |
·现代汉语情态的类型学特殊性 | 第75-81页 |
·汉语的语气和情态 | 第75-76页 |
·现代汉语情态的表现方式 | 第76-77页 |
·汉语的情态助词 | 第77页 |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与副词、动词、助动词的区分 | 第77-79页 |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语序、结构 | 第79页 |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和时、体 | 第79-80页 |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共现现象 | 第80页 |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语义模糊性 | 第80页 |
·情态标识与情态动词 | 第80-81页 |
·第三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四章 现代日汉情态的类型学范畴分类 | 第82-98页 |
·类型学的情态分类 | 第82-85页 |
·基于类型学范畴理论对现代日语情态的分类 | 第85-93页 |
·现代日语的语气系统 | 第85-87页 |
·现代日语的情态系统 | 第87-91页 |
·现代日语的情态系统与句类 | 第91-93页 |
·基于类型学范畴理论对现代汉语情态的系统分类 | 第93-96页 |
·日汉情态系统的比较 | 第96-98页 |
第五章 现代日汉情态对比的语料库实证研究 | 第98-122页 |
·汉语情态动词的日语对译语料调查 | 第98-107页 |
·"得dei"涉及的日语表达调查 | 第99-100页 |
·"会hui"涉及的日语表达调查 | 第100页 |
·"能neng"涉及的日语表达调查 | 第100-102页 |
·"应该yinggai"涉及的日语表达调查 | 第102页 |
·"要yao"涉及的日语表达调查 | 第102-104页 |
·"好hao"涉及的日语表达调查 | 第104-106页 |
·"可以keyi"涉及的日语表达调查 | 第106-107页 |
·小结 | 第107页 |
·日语情态标识的汉语对译语料调查 | 第107-119页 |
·「べきだ」涉及的汉语表达调查 | 第107-108页 |
·「~なければない」涉及的汉语表达调查 | 第108-109页 |
·「~たらぃぃ、~とぃぃ、~ばぃぃ」涉及的汉语表达调查 | 第109-112页 |
·「~ていい、~てもいい」涉及的汉语表达调查 | 第112-113页 |
·「ほうがぃぃ」涉及的汉语表达调查 | 第113页 |
·「ことだ」 「ものだ」涉及的汉语表达调查 | 第113-116页 |
·「はずだ」涉及的汉语表达调查 | 第116-117页 |
·「わけだ」「のだ」涉及的汉语表达调查 | 第117-118页 |
·日语情态标识涉及的汉语表达调查小结及汉语情态动词与副词的共现 | 第118-119页 |
·当前基于数据库的对比实证研究的缺陷及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119-122页 |
第六章 现代日汉相关情态标识的意义功能分析 | 第122-201页 |
·相关概念 | 第122-124页 |
·相关口语情态标识的考察 | 第124-176页 |
·「ほうがいい」 | 第125-131页 |
·「ほうがぃぃ」的形态 | 第125-126页 |
·关于「ほうがぃぃ」的既往研究 | 第126-127页 |
·「ほうがぃぃ」的主要意义功能及意义特征 | 第127-128页 |
·「ほうがぃぃ」的意义特征 | 第128-130页 |
·「ほうがぃぃ」的情态类型 | 第130页 |
·「ほうがぃぃ」的意义派生 | 第130-131页 |
·「~てぃぃ、~てもぃぃ」 | 第131-136页 |
·「~てぃぃ」、「~てもぃぃ」的区别 | 第131-132页 |
·「~てぃぃ」、「~てもぃぃ」的形态 | 第132-133页 |
·「~てぃぃ」、「~てもぃぃ」的意义功能 | 第133-135页 |
·「~てぃぃ」、「~てもぃぃ」的否定 | 第135-136页 |
·「~とぃぃ、~ばぃぃ、~たらぃぃ」 | 第136-139页 |
·「~とぃぃ、~ばぃぃ、~たらぃぃ」的意义 | 第136-137页 |
·「~とぃぃ、~ばぃぃ、~たらぃぃ」的过去 | 第137页 |
·「~とぃぃ、~ばぃぃ、~たらぃぃ」的否定 | 第137-138页 |
·「~とぃぃ、~ばぃぃ、~たらぃぃ」与疑问 | 第138页 |
·「~とぃぃ、~ばぃぃ、~たらぃぃ」的区别 | 第138-139页 |
·「べきだ」 | 第139-143页 |
·既往研究中的「べきだ」 | 第139-140页 |
·「べきだ」的形态 | 第140页 |
·「べきだ」的意义 | 第140-141页 |
·「べきだ」的过去和否定 | 第141-142页 |
·名词修饰「べきN」 | 第142页 |
·「べきだ」的意义分布与意义派生 | 第142-143页 |
·「~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 第143-147页 |
·「~なければならなぃ」的家族 | 第143-144页 |
·「~なければならなぃ」的意义、性质及特征 | 第144-145页 |
·「~なければならない」的现实/非现实性、过去、否定 | 第145-146页 |
·「~なければならない」的意义分布 | 第146-147页 |
· 「べきだ」~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ほらがいい」~ていい、てもいい」比較 | 第147-151页 |
·日语道义情态的判断基准倾向和可控性 | 第147-150页 |
·行为情态的行为实施强制力 | 第150-151页 |
·「ことだ」 | 第151-156页 |
·「ことだ」的意义功能 | 第151-154页 |
·「ことだ」的过去、否定 | 第154-155页 |
·「-ことだろう」、「~こと」、「~ことか」 | 第155-156页 |
·「ものだ」 | 第156-164页 |
·「ものだ」的既往研究 | 第157-158页 |
·「ものだ」的意义功能 | 第158-160页 |
·「ものだ」的时态分化 | 第160-161页 |
·「ものだ」的否定 | 第161-162页 |
·「ものだ」的情态标识共现 | 第162-163页 |
·「ものだ」的相关固化形式 | 第163-164页 |
·「もの」「もん」 | 第164页 |
·「はずだ」 | 第164-174页 |
·「はずだ」的起源及相关形态 | 第165页 |
·「はずだ」的本质 | 第165-168页 |
·「はずだ」的派生意义功能与时 | 第168-170页 |
·「はずだ」的否定 | 第170-171页 |
·「はずだ」与相关情态标识的比较及其边缘功能 | 第171-174页 |
·日语情态标识的特点 | 第174-176页 |
·多义的汉语情态动词考察 | 第176-201页 |
·关于"应该"的意义分布 | 第177-185页 |
·道义的"应该_(De) | 第179-181页 |
·"应该_(De)"涉及的行为情态 | 第181-182页 |
·认识的"应该_(Ep)" | 第182-184页 |
·"应该"的其他用法 | 第184-185页 |
·"应该"的语义特点 | 第185页 |
·"要_2"的主观度和认识类型 | 第185-190页 |
·情态动词"要"的既往研究 | 第185-187页 |
·道义的"要_(2De)" | 第187-189页 |
·认识的"要_(2Ep)" | 第189-190页 |
·"好"具有情态动词的功能 | 第190-199页 |
·助动词"好"的语法结构 | 第191-192页 |
·助动词"好"的语义 | 第192-198页 |
·助动词"好"的地位与定位 | 第198-199页 |
·汉语情态动词的道义与行为要求(祈使) | 第199-200页 |
·汉语情态动词的特点 | 第200-201页 |
第七章 以情态标识的语义为中心的现代日汉情态对比研究 | 第201-222页 |
·日汉情态标识的宏观对比 | 第201-204页 |
·日汉情态标识的语法结构特点 | 第201-202页 |
·日汉情态标识的分布与特点 | 第202-204页 |
·日汉情态标识微观对比 | 第204-208页 |
·日汉情态标识的语义(功能)跨度 | 第204-206页 |
·日汉情态标识的微观语义(功能) | 第206-208页 |
·从语义地图看日汉情态语义 | 第208-215页 |
·情态语义地图与近义情态标识的情态语义比较 | 第208-209页 |
·情态语义地图与跨语言多义情态标识的语义比较 | 第209-212页 |
·情态语义地图与情态系统研究 | 第212-215页 |
·情态语义地图的缺点 | 第215页 |
·日汉情态对比与情态研究 | 第215-221页 |
·汉语对于日语情态研究的启示 | 第216-218页 |
·不能简单断言日语的情态标识为"单义"型 | 第216页 |
·日语的认识情态与道义情态的关联性、语法化问题 | 第216-217页 |
·日语的情态表现方式的多样化研究 | 第217-218页 |
·日语对于汉语情态研究的启示 | 第218-219页 |
·日汉共同课题的研究 | 第219-221页 |
·第七章小结 | 第221-222页 |
第八章 日汉情态标识的共现问题对比 | 第222-240页 |
·汉语在情态共现方面的研究 | 第222-223页 |
·日语的情态标识的共现 | 第223-235页 |
·日语情态标识共现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223-224页 |
·日语情态标识共现的性质和类型 | 第224-225页 |
·日语情态连续共现形式 | 第225-234页 |
·日语行为情态的连续共现 | 第225-227页 |
·日语能动情态的连续共现 | 第227页 |
·日语道义情态的连续共现 | 第227-229页 |
·日语认识情态的连续共现 | 第229-230页 |
·日语说明情态的连续共现 | 第230-232页 |
·日语态度情态的连续共现 | 第232页 |
·[ものだ]ことだ]的相关共现问题 | 第232-233页 |
·日语情态的共现特点及语义表达 | 第233-234页 |
·日语情态标识的共现特点、性质、结构 | 第233页 |
·日语情态标识的共现语义 | 第233-234页 |
·其他共现问题 | 第234-235页 |
·日汉情态共现的对比 | 第235-240页 |
·日汉情态共现的宏观比较 | 第235-236页 |
·日汉情态共现顺序的类型学分析 | 第236-239页 |
·日汉情态共现的微观对比 | 第239页 |
·日汉情态共现与语义范围 | 第239-240页 |
第九章 日汉情态对比与中国的日语教学 | 第240-254页 |
·研究背景及相关理论 | 第240-241页 |
·从日汉情态对比的角度看日语情态的二语习得 | 第241-253页 |
·日汉形态差异与日语情态习得 | 第241-243页 |
·日汉句法结构差异与日语情态习得 | 第243-244页 |
·日汉情态标识的类型分布与日语二语习得 | 第244-247页 |
·道义、认知、能动的日汉认知差异与日语二语习得 | 第244-246页 |
·日语的说明情态的习得 | 第246-247页 |
·日汉情态语义对比与日语情态习得 | 第247-249页 |
·日汉情态标识的语义域跨度、精细化程度与日语习得 | 第247-248页 |
·日汉情态语义差异与日语习得 | 第248-249页 |
·连续与模糊语义与日语二语习得 | 第249页 |
·标记理论与日语二语习得 | 第249-253页 |
·标记理论与二语习得的相关研究 | 第249-251页 |
·标记理论与日语二语习得研究 | 第251-253页 |
·第九章小结 | 第253-254页 |
第十章 结语 | 第254-261页 |
·主要内容回顾 | 第254-258页 |
·问题提出与研究展望 | 第258-261页 |
附录1 表格目录 | 第261-263页 |
附录2 图形目录 | 第263-264页 |
附录3 符号释义表 | 第264-266页 |
附件4 术语对照表 | 第266-271页 |
参考文献 | 第271-284页 |
后记 | 第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