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3 论文的特点和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企业网络组织及其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26页 |
2.1 企业网络组织的内涵及概述 | 第16-20页 |
2.1.1 企业产生的内涵及特征 | 第16-17页 |
2.1.2 网络组织的含义及特征 | 第17-19页 |
2.1.3 企业网络组织的内涵及特征 | 第19-20页 |
2.2 协同学概念的提出及理论组成 | 第20-21页 |
2.2.1 协同学概念提出及内涵 | 第20页 |
2.2.2 协同学理论组成 | 第20-21页 |
2.3 企业网络组织的分工及分形 | 第21-25页 |
2.3.1 分工由线性到非线性动力学系统演绎 | 第21-22页 |
2.3.2 专业化分工中的混沌现象 | 第22-23页 |
2.3.3 企业网络组织的分形 | 第23页 |
2.3.4 分工中的分形特征 | 第23-24页 |
2.3.5 专业化分工和专业化分形的相互作用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企业网络组织的共生优势和共生风险分析 | 第26-34页 |
3.1 企业边界的弹塑性变形与网络组织共生优势 | 第26-28页 |
3.1.1 企业边界弹塑性变形的内涵 | 第26-27页 |
3.1.2 企业边界弹塑性变形的组成 | 第27页 |
3.1.3 从企业边界的塑性变形到网络组织共生优势 | 第27-28页 |
3.2 企业网络组织摩擦的产生与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3.2.1 网络组织摩擦的产生及类型 | 第28-29页 |
3.2.2 影响网络组织摩擦的因素 | 第29-30页 |
3.3 企业网络组织共生风险的产生及类型 | 第30-32页 |
3.3.1 网络组织共生风险的产生 | 第30页 |
3.3.2 网络组织共生风险的类型 | 第30-31页 |
3.3.3 网络组织共生风险对效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4章 基于协同学的企业网络组织优势共生及其发展趋势 | 第34-44页 |
4.1 网络组织与协同学的契合 | 第34-36页 |
4.1.1 企业网络的无序性 | 第34-35页 |
4.1.2 网络组织的有序性 | 第35-36页 |
4.1.3 网络组织与协同学 | 第36页 |
4.2 基于协同学原理的专业化分形 | 第36-38页 |
4.2.1 质参量原理是专业化分形存在的基础 | 第36-37页 |
4.2.2 协同效应是专业化分形发展的动力 | 第37页 |
4.2.3 支配原理是专业化分形演化的导向 | 第37-38页 |
4.3 循环经济是企业网络组织共生的发展趋势 | 第38-42页 |
4.3.1 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 | 第38-39页 |
4.3.2 循环经济的内涵特征与原则 | 第39-41页 |
4.3.3 企业网络组织共生与循环经济相互关联 | 第41-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