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33页 |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 第11-14页 |
(一) 传统在现代 | 第11-13页 |
(二) "传统民俗音乐艺人群体"的关注 | 第13-14页 |
二、田野考察与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三、理论视角与研究思路 | 第18-23页 |
四、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 第23-27页 |
五、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 第27-33页 |
(一) 民俗音乐 | 第28-30页 |
(二) 上海民俗音乐艺人群体及班社 | 第30-31页 |
(三) 吹打班、丝竹班、道教班的称谓说明 | 第31-33页 |
第一章 "门图":1920年代前上海民俗艺人班社的组织方式 | 第33-53页 |
第一节 "门图"及其特征 | 第33-42页 |
一、何谓"门图" | 第33-36页 |
二、"六色人"与"门图" | 第36-37页 |
三、"门图"的特征 | 第37-42页 |
第二节 "门图"时期的班社活动:各安本分不越位 | 第42-52页 |
一、吹打班活跃于众多民俗事象 | 第42-45页 |
二、丝竹班不参与丧葬 | 第45-48页 |
三、道教班是丧葬及其它信仰民俗事象的重要群体 | 第48-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二章 "搭班":1980年代以来上海民俗艺人班社的组织方式 | 第53-74页 |
第一节 "搭班"及其特征 | 第53-63页 |
一、何谓"搭班" | 第53-59页 |
二、"搭班"的特征 | 第59-63页 |
第二节 "搭班"时期的班社活动:兼职跨业成风气 | 第63-73页 |
一、吹打班艺人转至丝竹班 | 第65-67页 |
二、丝竹班的续存及铜管乐队的兴起 | 第67-69页 |
三、道教班的兴起 | 第69-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三章 从"门图"到"搭班"(1920—1980)的演变过程与音乐的变化 | 第74-108页 |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班社活动 | 第74-84页 |
一、吹打班逐渐淡出婚嫁民俗 | 第74-77页 |
二、丝竹班分化出"门图清音" | 第77-80页 |
三、道教班和吹打班盛行后的衰落 | 第80-84页 |
第二节 过渡时期艺人情况与音乐变化 | 第84-106页 |
一、艺人群体的职业化和年轻化 | 第85-88页 |
(一) 职业化趋势成为主流 | 第85-87页 |
(二) 中青年艺人数量增多及习艺方式的改变 | 第87-88页 |
二、乐器的取舍流变 | 第88-92页 |
(一)中低音声部及大音量乐器加入丝竹班 | 第88-90页 |
(二) 多种旋律性乐器加入道教班 | 第90-91页 |
(三) 吹打班的乐器种类先增后减 | 第91-92页 |
三、乐曲的借鉴通融 | 第92-94页 |
(一) 广东音乐引入丝竹班 | 第92-93页 |
(二) 丝竹班曲目进入吹打班 | 第93-94页 |
(三) "余兴"曲目加入道教班 | 第94页 |
四、音乐类型的风格变化 | 第94-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四章 "门图"转至"搭班"的原因解析 | 第108-140页 |
第一节 民俗意义的转变:从作为"四旧"到作为"文化" | 第109-116页 |
一、"改良风俗" | 第110-113页 |
二、"破旧立新" | 第113-114页 |
三、"民俗复兴" | 第114-116页 |
第二节 地方民众的观念变化:从传统观念到当代意识 | 第116-128页 |
一、西方文明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 第117-121页 |
二、城市风尚对传统观念的影响 | 第121-128页 |
第三节 支撑性体制的转变:从保图、宗族制到市场竞争制 | 第128-138页 |
一、保图的撤销与移民的涌入打破了旧时的区域自治格局 | 第128-134页 |
二、"市场"机制与"农民市民化"导致旧时"垄断"格局的消解 | 第134-138页 |
(一) "市场"机制导致了旧时"垄断"格局的消解 | 第134-135页 |
(二) "农民市民化"加促了艺人的职业化倾向 | 第135-138页 |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结语:上海民俗音乐人事的特定机制 | 第140-144页 |
余论 | 第144-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2页 |
图表及谱例索引 | 第162-164页 |
附录 | 第164-192页 |
后记 | 第192-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