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3.1 非言语行为 | 第12-13页 |
1.3.2 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 | 第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4.1 关于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分类研究 | 第14页 |
1.4.2 关于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功能研究 | 第14-16页 |
1.4.3 关于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影响研究 | 第16-17页 |
1.4.4 关于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改进研究 | 第17-18页 |
1.4.5 文献述评 | 第18-19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2章 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概述 | 第22-32页 |
2.1 关于非言语行为的理论研究 | 第22页 |
2.2 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 | 第22-26页 |
2.2.1 面部语 | 第23-24页 |
2.2.2 身势语 | 第24-25页 |
2.2.3 空间距离语 | 第25页 |
2.2.4 外貌装扮语 | 第25-26页 |
2.2.5 副语言 | 第26页 |
2.3 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表现类型 | 第26-28页 |
2.3.1 象征性动作 | 第27页 |
2.3.2 说明性动作 | 第27页 |
2.3.3 表露性动作 | 第27页 |
2.3.4 适应性动作 | 第27页 |
2.3.5 调节性动作 | 第27-28页 |
2.3.6 距离性动作 | 第28页 |
2.4 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功能 | 第28-30页 |
2.4.1 辅助言语功能 | 第28页 |
2.4.2 信息传达功能 | 第28-29页 |
2.4.3 控制管理功能 | 第29页 |
2.4.4 情感互动功能 | 第29-30页 |
2.4.5 榜样教育功能 | 第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中学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 | 第32-50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32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32-35页 |
3.2.1 课堂观察量表维度的选择 | 第32-34页 |
3.2.2 课堂观察量表的制定 | 第34-35页 |
3.3 统计方法 | 第35-37页 |
3.4 观察数据的判定和校正 | 第37页 |
3.5 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运用现状 | 第37-39页 |
3.5.1 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不同表现类型的现状分析 | 第37-38页 |
3.5.2 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不同功能的现状分析 | 第38-39页 |
3.6 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比较研究 | 第39-43页 |
3.6.1 表现类型与功能的现状与对比分析 | 第39-41页 |
3.6.2 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运用的课堂类型差异分析 | 第41-42页 |
3.6.3 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运用的学科差异分析 | 第42-43页 |
3.7 学生感知的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 | 第43-48页 |
3.7.1 无意识的非言语行为 | 第44-45页 |
3.7.2 过度使用的非言语行为 | 第45-47页 |
3.7.3 与教学意图不符的非言语行为 | 第47-4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中学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优化策略 | 第50-56页 |
4.1 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改进建议 | 第50-52页 |
4.1.1 针对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比较研究的建议 | 第50-51页 |
4.1.2 针对学生感知的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建议 | 第51-52页 |
4.2 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提升策略 | 第52-55页 |
4.2.1 学习非言语行为知识 | 第52-53页 |
4.2.2 增强非言语行为运用意识 | 第53页 |
4.2.3 评价与反思自身非言语行为 | 第53-54页 |
4.2.4 训练非言语行为能力 | 第54-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