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转向系统论文

基于LabVIEW的汽车EPS系统特性仿真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0页
    1.2 转向技术的发展第10-12页
        1.2.1 汽车转向系分类第11页
        1.2.2 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第11页
        1.2.3 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第11-12页
    1.3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2-14页
    1.4 仿真技术第14-15页
        1.4.1 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第14页
        1.4.2 半实物仿真(Hardware-in-Loop,HLI)第14-15页
        1.4.3 LabVIEW 仿真第15页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第15-16页
    1.6 小结第16-17页
第二章 汽车 EPS 系统第17-29页
    2.1 汽车 EPS 系统的基本组成第17-22页
        2.1.1 传感器第17-19页
        2.1.2 电动机第19页
        2.1.3 电磁离合器第19页
        2.1.4 减速传动机构第19-21页
        2.1.5 电子控制单元(ECU)第21-22页
    2.2 汽车 EPS 系统的分类第22-24页
    2.3 汽车 EPS 系统的工作原理及优点第24-25页
        2.3.1 汽车 EPS 系统的工作原理第24页
        2.3.2 汽车 EPS 系统的优点第24-25页
    2.4 助力特性曲线的分析第25-28页
    2.5 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汽车 EPS 与车辆系统的建模第29-46页
    3.1 电动助力转向控制要考虑的因素第29-34页
        3.1.1 汽车 EPS 系统模型的不确定性第29页
        3.1.2 汽车 EPS 系统的控制目标第29-30页
        3.1.3 汽车 EPS 系统的控制策略第30-32页
        3.1.4 汽车 EPS 系统控制的基本方式第32-34页
    3.2 汽车 EPS 系统的受力分析第34-36页
    3.3 汽车转向系统与操纵稳定性的关系第36-37页
    3.4 整车模型的建立第37-39页
        3.4.1 车辆模型建立的条件第37-38页
        3.4.2 运动微分方程第38-39页
    3.5 转向阻力矩模型第39-41页
    3.6 汽车 EPS 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第41-44页
        3.6.1 转向盘的模型建立第42页
        3.6.2 传感器的模型建立第42-43页
        3.6.3 转向轴的模型建立第43页
        3.6.4 电动机的模型建立第43-44页
    3.7 小结第44-46页
第四章 汽车 EPS 系统的主要评价指标第46-54页
    4.1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方法第46-47页
    4.2 汽车 EPS 系统的主要评价指标第47-50页
        4.2.1 汽车 EPS 系统的评价指标第47页
        4.2.2 在时域和频域内评价 EPS 系统第47-50页
        4.2.3 转向灵敏度第50页
        4.2.4 转向路感第50页
    4.3 转向灵敏度和路感的评价指标第50-53页
        4.3.1 转向灵敏度的评价指标第50-52页
        4.3.2 转向路感的评价指标第52-53页
    4.4 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汽车 EPS 系统仿真程序设计第54-71页
    5.1 LabVIEW 软件简介第54-55页
        5.1.1 LabVIEW 的特点第54页
        5.1.2 LabVIEW 的程序组成第54-55页
    5.2 仿真程序设计第55-58页
        5.2.1 仿真系统的主界面第55页
        5.2.2 系统操作流程第55-56页
        5.2.3 程序设计及计算流程图第56-58页
    5.3 汽车 EPS 系统的仿真实例分析第58-69页
        5.3.1 控制参数对单纯转向系统的影响第60-63页
        5.3.2 控制参数对转向灵敏度的影响第63-64页
        5.3.3 控制参数对转向路感的影响第64-68页
        5.3.4 其他控制参数对转向灵敏度和转向路感的影响第68-69页
    5.4 小结第69-71页
结论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际轨道交通引入枢纽地区车站选址方案比选研究
下一篇:东亚植物区系的起源与进化--来自若干类群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