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4页 |
第一节 本研究的相关问题 | 第16-26页 |
一、选题的缘由 | 第16-19页 |
二、研究的问题 | 第19-20页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路 | 第20-21页 |
四、美国汉语传播研究之现状 | 第21-23页 |
五、研究的对象、内容和重点 | 第23页 |
六、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七、研究的方法和材料搜集 | 第24-25页 |
八、研究的预设和理论假设 | 第25-26页 |
九、研究的理论创新点 | 第26页 |
第二节 美国汉语传播及相关概念简述 | 第26-35页 |
一、关于美国汉语传播 | 第27-29页 |
二、利益是汉语国际传播最根本的驱动力 | 第29-30页 |
三、汉语的传播价值是汉语国际传播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 第30-31页 |
四、语言意识形态是语言价值的反映 | 第31-32页 |
五、语言政策、语言规划与语言意识形态 | 第32-33页 |
六、语言政治与语言制度 | 第33-35页 |
第三节 语言传播理论概述 | 第35-44页 |
一、语言传播理论框架 | 第35-38页 |
二、语言生态学 | 第38-40页 |
三、语言活力(Language Vital ity)理论 | 第40-44页 |
第二章 美国语言生态-英语‘熔炉’中的多语共存 | 第44-68页 |
第一节 美国族裔众多,语言多样,文化多元 | 第44-50页 |
一、美国人口族裔众多,高度城市化 | 第44-46页 |
二、语言多样、文化多元、语言资源丰富 | 第46-50页 |
第二节 美国同化、宽容与限制的语言政策 | 第50-60页 |
一、美国殖民时期强迫性的英语同化 | 第51页 |
二、美国建国初期“宽容”的语言态度 | 第51-53页 |
三、二十世纪初期的排外主义和语言限制主义 | 第53-56页 |
四、二战后到二十世纪80年代的过渡性双语教育(transitionalbilingual education) | 第56-59页 |
五、二十世纪80年代英语独尊(English Only)运动 | 第59-60页 |
第三节 当代美国外语教育政策的演变 | 第60-68页 |
一、美国的语言意识和外语教育观 | 第60-64页 |
二、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至上的美国外语政策 | 第64-68页 |
第三章 美国多语环境中的汉语教学 | 第68-118页 |
第一节 美国汉语教学历史回顾 | 第68-72页 |
一、19世纪5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起始阶段 | 第68-69页 |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57年前兴起阶段 | 第69-70页 |
三、1957年至2000年稳步发展阶段 | 第70-71页 |
四、2000年至今美国汉语教学的飞跃发展阶段 | 第71-72页 |
第二节 美国大专院校汉语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72-77页 |
一、2002至2013年美国大专院校汉语注册人数显著增长 | 第72-75页 |
二、1990-2013年美国大专院校开设汉语课的学校大幅增加 | 第75-77页 |
第三节 美国中小学汉语教学 | 第77-87页 |
一、1890年至2000年美国主流的中小学汉语教学非常薄弱 | 第78-81页 |
二、自2000起美国中小学汉语教学蓬勃发展 | 第81-83页 |
三、AP中文课程美国中小学汉语教学的里程碑 | 第83-87页 |
第四节 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孔子学院的个案考察 | 第87-107页 |
一、关于美国孔子学院 | 第87-89页 |
二、达拉斯德州大学孔子学基本情况 | 第89-91页 |
三、汉语教学活动 | 第91-94页 |
四、文化交流活动 | 第94-100页 |
五、中文教师培训 | 第100页 |
六、中美合作双方高层的交流和互访 | 第100-101页 |
七、达拉斯德州大学孔子学院的发展目标、瓶颈及问题 | 第101-102页 |
八、孔子学院考察分析——如何构建和谐双赢、可持续发展的孔子学院 | 第102-107页 |
第五节 美国中文学校考察与述评 | 第107-118页 |
一、美国中文学校发展历史回顾 | 第107-110页 |
二、达拉斯现代汉语学校考察 | 第110-115页 |
三、考察发现与分析思考 | 第115-118页 |
第四章 美国汉语传播中的语言政治及制度支持 | 第118-161页 |
第一节 中美合作推动汉语传播 | 第118-127页 |
一、美国汉语传播是世界格局变化的必然、是中美共同的需要 | 第118-122页 |
二、中美合作的汉语传播项目和措施 | 第122-125页 |
三、中美合作交流及制度 | 第125-127页 |
第二节 美国政府推动美国汉语传播 | 第127-137页 |
一、二十一世纪美国外语教育主要的改革政策和措施 | 第127-128页 |
二、美国汉语教育支持项目 | 第128-137页 |
第三节 中国对美国汉语传播政策及相应措施 | 第137-142页 |
一、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美国汉语传播 | 第138-139页 |
二、中国政府支持对外汉语传播的主要措施 | 第139-142页 |
第四节 美国汉语传播中的语言政治及制度简析 | 第142-146页 |
一、美国汉语传播具有明显的政治关联性 | 第142-143页 |
二、美国汉语传播的关键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 第143-145页 |
三、语言政治制度影响美国汉语传播 | 第145-146页 |
第五节 美国华文媒体概述 | 第146-161页 |
一、美国华文媒体的起步、发展和繁荣及其背景因素分析 | 第146-149页 |
二、美国华语报刊 | 第149-150页 |
三、美国华文电视 | 第150-155页 |
四、美国华文广播 | 第155-157页 |
五、美国华文互联网 | 第157-159页 |
六、美国华语媒体对中华文化传承以及美国汉语传播的影响 | 第159-161页 |
第五章 基于美国汉语传播研究的理论思考 | 第161-168页 |
第一节 研究发现和理论扩展 | 第161-166页 |
一、研究发现及结论 | 第161-163页 |
二、语言国际传播活力模型 | 第163-165页 |
三、汉语国际传播的新观点 | 第165-166页 |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166-168页 |
一、本研究的局限 | 第166-167页 |
二、研究的展望 | 第167-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5页 |
一、中文著作及论文集类(按中文顺序排列) | 第168页 |
二、中文期刊类(按中文顺序排列) | 第168-171页 |
三、学位论文类 | 第171-172页 |
四、外语文献 | 第172-175页 |
附录 | 第175-243页 |
Ⅰ. 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问卷调查:语言的活力和多样性 | 第175-191页 |
Ⅱ. 200-2001年美国汉语使用人群各州分布表 | 第191-212页 |
Ⅲ. 2000-2011年美国说外语的人口数量百分比变化图 | 第212-213页 |
Ⅳ. 美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名单(截止2015年5月4日) | 第213-230页 |
Ⅴ. 中美两国建交双边教育交流协议和高层互访 | 第230-233页 |
Ⅵ. 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成果清单 | 第233-235页 |
Ⅶ. 美国华文网站排行榜(2016年1月) | 第235-243页 |
后记 | 第243-2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