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1 企业战略概念的内涵与特征 | 第11-12页 |
1.2.2 职业生涯管理的内涵与要求 | 第12-13页 |
1.2.3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与启示 | 第13-14页 |
1.2.4 已有相关研究进展与述评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YC公司发展战略及其对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要求 | 第18-28页 |
2.1 YC公司的行业特点与发展趋势 | 第18-20页 |
2.1.1 YC公司的行业发展概述 | 第18页 |
2.1.2 YC公司的行业发展现状特点 | 第18-19页 |
2.1.3 YC公司行业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 第19-20页 |
2.2 YC公司的发展战略与重点任务 | 第20-23页 |
2.2.1 YC公司及其发展沿革概述 | 第20页 |
2.2.2 YC公司发展的综合环境分析 | 第20-22页 |
2.2.3 YC公司的发展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 第22-23页 |
2.2.4 YC公司发展的战略重点与分阶段推进 | 第23页 |
2.3 YC公司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与发展战略要求的匹配性支持分析 | 第23-28页 |
2.3.1 发展战略对人力资源支持的总体要求分析 | 第23-25页 |
2.3.2 发展战略对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综合要求分析 | 第25-26页 |
2.3.3 发展战略对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要求的关键与重点 | 第26-28页 |
第三章 YC公司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与发展战略要求匹配性现状分析 | 第28-39页 |
3.1 YC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概述 | 第28-32页 |
3.1.1 招聘流程不完善 | 第28页 |
3.1.2 缺乏系统的培训和评估 | 第28-29页 |
3.1.3 人岗匹配度不高 | 第29-30页 |
3.1.4 绩效考核不落地 | 第30-31页 |
3.1.5 缺少具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 | 第31-32页 |
3.2 YC公司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现状 | 第32-33页 |
3.2.1 公司领导层对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不重视 | 第32页 |
3.2.2 公司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没有起到引导作用 | 第32-33页 |
3.2.3 公司缺少基于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 第33页 |
3.3 YC公司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支持发展战略的积极效果 | 第33-36页 |
3.3.1 提升员工对公司的满意度 | 第33-35页 |
3.3.2 有利于建立“学习型团队”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 第35页 |
3.3.3 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风险防控的重要方法 | 第35-36页 |
3.4 YC公司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支持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6-39页 |
3.4.1 缺少战略性的人才储备制约了公司发展战略的推进 | 第36-37页 |
3.4.2 公司不重视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导致没有形成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 | 第37-38页 |
3.4.3 忽视企业文化导致员工个人目标与公司发展战略目标不一致 | 第38-39页 |
第四章 优化YC公司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对策措施 | 第39-55页 |
4.1 建立以职业生涯管理为导向的招聘体系 | 第39-46页 |
4.1.1 建立岗位素质模型 | 第39-41页 |
4.1.2 人才测评体系的应用 | 第41-46页 |
4.2 建立以职业生涯管理为导向的培训体系 | 第46-49页 |
4.2.1 新员工入职培训制度 | 第46-47页 |
4.2.2 阶梯性培训制度的建立 | 第47页 |
4.2.3 员工轮岗制度的建立 | 第47-48页 |
4.2.4 培训效果反馈与改进 | 第48-49页 |
4.3 建立以职业生涯管理为导向的绩效体系 | 第49-51页 |
4.3.1 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对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 | 第49页 |
4.3.2 构建基于职业生涯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 第49-50页 |
4.3.3 基于职业生涯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运行保障措施 | 第50-51页 |
4.4 建立明确的员工晋升通道 | 第51-55页 |
4.4.1 建立内部竞聘制度 | 第51-52页 |
4.4.2 建立岗位评级制度 | 第52-53页 |
4.4.3 做好员工职业生涯引导工作 | 第53-5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5-57页 |
5.1 基本结论 | 第55页 |
5.2 创新点与主要贡献 | 第55页 |
5.3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