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3页 |
2 我国公益类国有企业的界定 | 第13-26页 |
2.1 公益类国有企业概念 | 第13-17页 |
2.1.1 我国公益类国有企业概念的提出 | 第13-15页 |
2.1.2 我国公益类国有企业概念由来梳理 | 第15-17页 |
2.2 公益类国有企业的特征 | 第17-21页 |
2.2.1 重公益轻盈利 | 第18-19页 |
2.2.2 很强的外部性特征,管制成本高 | 第19页 |
2.2.3 企业不享有完备的产权导致治理行政化 | 第19-20页 |
2.2.4 定价权由政府掌握,经营倚靠产业政策支持 | 第20-21页 |
2.2.5 沉没成本高,抗风险能力较弱 | 第21页 |
2.3 公益类国有企业的类型 | 第21-26页 |
2.3.1 属公益类的国有企业的行业界定 | 第22-23页 |
2.3.2 对我国公益类国有企业的具体罗列举例 | 第23-26页 |
3 我国对公益类国有企业治理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 第26-35页 |
3.1 我国规制公益类国有企业的现状 | 第26-27页 |
3.1.1 我国现有法律规范规定 | 第26-27页 |
3.1.2 我国尚无法律区分规制 | 第27页 |
3.2 法律未区分规制导致的问题 | 第27-33页 |
3.2.1 概念模糊,难以界定 | 第27-28页 |
3.2.2 主体功能定位不清 | 第28-32页 |
3.2.3 经营方式过于市场化 | 第32页 |
3.2.4 治理模式不灵活 | 第32-33页 |
3.2.5 外部配套规范不具有针对性 | 第33页 |
3.3 区分规制的意义 | 第33-35页 |
3.3.1 理论界关于功能区分改革讨论已现一致趋势 | 第33页 |
3.3.2 中央及地方政策已确定区分改革思路 | 第33页 |
3.3.3 实务推进亟需法律的区分规制 | 第33-34页 |
3.3.4 域外区分规制的成功实践 | 第34-35页 |
4 域外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 | 第35-49页 |
4.1 域外公益类国有企业的规制及相对应的治理模式 | 第36-46页 |
4.1.1 法国工商业公务法人的法律规制及其治理模式 | 第36-38页 |
4.1.2 德国公有企业的法律规制及其治理模式 | 第38-39页 |
4.1.3 日本特殊法人的法律规制及其治理模式 | 第39-41页 |
4.1.4 韩国公企业的法律规制及其治理模式 | 第41-44页 |
4.1.5 美国政府法人的法律规制及其治理模式 | 第44-46页 |
4.2 域外治理模式对我国公益类国有企业治理的借鉴 | 第46-49页 |
4.2.1 进行行业限定 | 第46页 |
4.2.2 通过对经营范围限制确保公益性功能定位 | 第46-47页 |
4.2.3 政府干预企业管理运营不可避免 | 第47页 |
4.2.4 通过法律特别限定规制垄断风险 | 第47页 |
4.2.5 定位非盈利性,配置特殊财税制度 | 第47-49页 |
5 我国公益类国有企业治理模式的思考 | 第49-77页 |
5.1 现有政策对公益类国有企业治理模式的要求 | 第49页 |
5.2 我国公益类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建议 | 第49-74页 |
5.2.1 区分或专项规制的法律制度 | 第49-51页 |
5.2.2 明确产权归属,明晰委托代理关系 | 第51-53页 |
5.2.3 市场化的限制 | 第53页 |
5.2.4 政府支持的限制及方式方法 | 第53-54页 |
5.2.5 多方位入手加强监督 | 第54-57页 |
5.2.6 充分调动内部治理机构积极性 | 第57-71页 |
5.2.7 实施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体系 | 第71-74页 |
5.3 公益类国有企业的治理模式与普通的公司企业治理模式的区别 | 第74-77页 |
5.3.1 产权归属的区别 | 第74-75页 |
5.3.2 市场化程度的区别 | 第75页 |
5.3.3 政府支持的区别 | 第75页 |
5.3.4 监管规则及方式的区别 | 第75页 |
5.3.5 治理结构的区别 | 第75-76页 |
5.3.6 绩效考核的区别 | 第76-77页 |
6 结语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作者简历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