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2 案件的基本情况 | 第12-15页 |
2.1 基本案情 | 第12页 |
2.2 分歧意见 | 第12-13页 |
2.3 争论焦点 | 第13-15页 |
3 案件所涉实体问题的法理分析 | 第15-31页 |
3.1 合同效力的认定 | 第15-18页 |
3.2 被害人的认定 | 第18-21页 |
3.3 借贷型诈骗与欺诈型借贷的界分 | 第21-22页 |
3.4 非法占有目的之刑事推定 | 第22-25页 |
3.5 不法占有差额资金之侵占罪探析 | 第25页 |
3.6 两头骗与连环诈骗的对比分析 | 第25-26页 |
3.7 共同犯罪中主从犯的认定 | 第26-27页 |
3.8 诈骗数额的认定 | 第27-29页 |
3.9 民间借贷关系中的风险与当事人的注意义务 | 第29-31页 |
4 本案的分析与结论 | 第31-40页 |
4.1 被告人对房屋产权人并不构成合同诈骗罪,而是构成民事欺诈 | 第31-33页 |
4.2 房屋产权人未尽注意义务,具有重大过失,构成刑法上自我答责 | 第33-34页 |
4.3 被告人对资金出借人并不构成诈骗,双方订立的抵押借贷合同有效 | 第34-35页 |
4.4 本案符合民法表见代理构成,资金出借人应获得房屋抵押权 | 第35-38页 |
4.5 本案司法认定的处理建议 | 第38-40页 |
5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作者简历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