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偏差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以W市SY学校留守儿童服务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一、绪论 | 第9-17页 |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偏差问题的文献研究 | 第10-13页 |
1. 国内有关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偏差问题的研究 | 第10-12页 |
2. 国外有关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偏差问题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设计 | 第13-17页 |
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2.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4页 |
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二、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偏差问题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 第17-22页 |
(一)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偏差问题的表现 | 第17页 |
(二)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偏差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17-22页 |
1. 个人层面 | 第17-18页 |
2. 家庭层面 | 第18-19页 |
3. 学校层面 | 第19-20页 |
4. 社会层面 | 第20-22页 |
三、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偏差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 | 第22-29页 |
(一) 小组对象介绍 | 第22页 |
(二) 小组需求评估 | 第22-23页 |
1. 偏差行为改变的需求 | 第22页 |
2. 渴望情感支持的需求 | 第22-23页 |
3. 加强亲子沟通的需求 | 第23页 |
(三) 小组目标 | 第23页 |
(四) 理论指导 | 第23-24页 |
1. 社会学习理论 | 第23-24页 |
2. 优势视角理论 | 第24页 |
(五) 小组工作的开展 | 第24-29页 |
1. 小组建立阶段 | 第24-25页 |
2. 信任团结阶段 | 第25-26页 |
3. 友爱支持阶段 | 第26页 |
4. 共同成长阶段 | 第26-27页 |
5. 结束阶段 | 第27-29页 |
四、小组工作评估 | 第29-33页 |
(一) 小组工作评估 | 第29-31页 |
1. 小组工作服务前评估 | 第29页 |
2. 小组工作服务中评估 | 第29-30页 |
3. 小组工作服务后评估 | 第30-31页 |
(二) 小组工作介入优势 | 第31-33页 |
五、反思与结论 | 第33-37页 |
(一) 反思 | 第33-35页 |
1. 小组活动方案的不足 | 第33页 |
2. 小组开展时间较短 | 第33-34页 |
3. 与老师及家庭的沟通不足 | 第34-35页 |
4. 小组带领技巧的不足 | 第35页 |
(二) 结论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附录 | 第39-44页 |
附件一:“手拉手·改变”成长小组活动计划书 | 第39-42页 |
附件二:小组活动反馈表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