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中学美术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实践叙事研究--以关琰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绪论 | 第10-15页 |
| (一) 课题来源及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 2.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二)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三) 研究的难点及创新点 | 第12-13页 |
| 1. 难点 | 第12页 |
| 2. 创新点 | 第12-13页 |
| (四)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 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2.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况及叙事记录 | 第15-40页 |
| (一) 研究对象基本概况 | 第15-17页 |
| 1. 关琰老师概况 | 第15-16页 |
| 2. 所在学校概况 | 第16-17页 |
| 3. 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 第17页 |
| (二) 教学实践案例记录 | 第17-29页 |
| 1. 随堂教学情况 | 第18-21页 |
| 2. 公开课记录 | 第21-25页 |
| 3. 校外比赛表现 | 第25-29页 |
| (三) 教学评价反馈 | 第29-40页 |
| 1. 学生对关琰教学的评价反馈 | 第29-34页 |
| 2. 其它因素的教学评价反馈 | 第34-40页 |
| 二、关琰教学特点分析与研究 | 第40-53页 |
| (一) 独立的教育理念与追求 | 第40-43页 |
| 1. 教育理念 | 第40页 |
| 2. 教授之道 | 第40-43页 |
| 3. 教态风格 | 第43页 |
| (二) 教学团队的智力支持 | 第43-46页 |
| 1. 践行理论研修制 | 第44页 |
| 2. 坚持磨课活动 | 第44-45页 |
| 3. 加强职后培训 | 第45-46页 |
| (三) 关琰的教学科研成果 | 第46-49页 |
| 1. 关琰的科研成果 | 第46-47页 |
| 2. 促成科研成果的内外因素 | 第47-49页 |
| (四) 教学风格及特点 | 第49-53页 |
| 1. 注重沟通,营造和谐课堂 | 第49页 |
| 2. 鼓励合作,促成教学合力 | 第49-50页 |
| 3. 积极示范,启发创新思维 | 第50-51页 |
| 4. 有效评价,实行因人施评 | 第51页 |
| 5. 总结反思,增强教学能力 | 第51-53页 |
| 三、对桂林市青年骨干教师培育机制的反思 | 第53-59页 |
| (一) 教师有效性培训的因素分析 | 第53-56页 |
| 1. 教师个人因素 | 第54-55页 |
| 2. 学校导向因素 | 第55页 |
| 3. 培训机制因素 | 第55-56页 |
| (二) 优化完善可行的培育机制 | 第56-59页 |
| 1. 落实培训经费,规范培训管理 | 第56页 |
| 2. 立足学员个体维度培训,调动培训积极性 | 第56-57页 |
| 3. 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优化课程结构 | 第57页 |
| 4. 合理安排教师来源,因地制宜分配名额 | 第57-58页 |
| 5. 合理安排教学培训时间,建立规范的培训周期 | 第58页 |
| 6. 做好培训效果跟踪,制定合理的评估机制 | 第58-59页 |
| 结语 | 第59-60页 |
| 注释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 附录一 论文相关图片资料 | 第62-63页 |
| 附录二 对桂林市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 | 第63-64页 |
| 附录三 学生评价美术教师问卷 | 第64-65页 |
| 附录四 对关琰老师的调查问卷 | 第65-66页 |
| 附录五 对学校领导的访谈提纲 | 第66页 |
| 附录六 对教育局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访谈提纲 | 第66-67页 |
| 附录七 教案 | 第67-71页 |
| 致谢词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