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论 | 第11-19页 |
一、选题意义与价值 | 第11-13页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宁波鄞州区流动儿童入学难问题的表现 | 第19-27页 |
第一节 部分流动儿童在流入地无法入学 | 第20-21页 |
一、无法通过流入地小学一年级报名 | 第20页 |
二、随父母迁徙后失学现象时有发生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流动儿童升入高一级学校难 | 第21-24页 |
一、初中升普通高中难 | 第21-23页 |
二、初中升重点高中难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流动儿童享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 | 第24-27页 |
一、民工子弟学校承担了相当数量的流动儿童的教育 | 第24-25页 |
二、绝大部分流动儿童无法进入公办重点中小学 | 第25-26页 |
三、在公办学校流动儿童的受教育过程也不公平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宁波鄞州区流动儿童入学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27-41页 |
第一节 户籍制度及教育评价体系是入学难的制度性原因 | 第27-30页 |
一、户籍制度的限制 | 第27页 |
二、社会心理上的排斥 | 第27-29页 |
三、现行教育评价体系对流动儿童入学的排挤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义务教育经费的财政分级体制带来了现实性的压力 | 第30-33页 |
一、现行财政体制将义务教育经费的压力转到县级财政 | 第30-32页 |
二、义务教育资金跨地域转移支付体系不健全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地方教育规制政策对流动儿童入学形成了一定障碍 | 第33-37页 |
一、地方教育规制政策的收紧 | 第33-36页 |
二、民工子弟学校的“高门槛”标准迫使部分学校关门 | 第36-37页 |
第四节 流动人口本身的问题造成流动儿童入学难 | 第37-41页 |
一、流动性偏强造成教育体制的不适应 | 第37-39页 |
二、超生问题引发的衍生性问题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宁波市鄞州区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难问题的对策 | 第41-54页 |
第一节 破除户籍制度藩篱适当调整教育评价体系 | 第41-46页 |
一、健全流动儿童学籍管理制度 | 第41-43页 |
二、逐步消除本地社会对流动儿童的排斥心理 | 第43-45页 |
三、适当调整教育评价体系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加大中央和省市级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 第46-49页 |
一、进行详尽的顶层设计 | 第47页 |
二、提高省市负担比例 | 第47页 |
三、加强转移支付制度建设 | 第47页 |
四、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计算模式 | 第47-48页 |
五、加强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 | 第48-49页 |
第三节 支持建立合格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 | 第49-51页 |
一、合理的办学标准和适当的激励措施 | 第49页 |
二、公共财政理念的进步 | 第49-50页 |
三、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 第50页 |
四、创新探索更加合适的机制 | 第50-51页 |
第四节 针对流动人口特点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 | 第51-54页 |
一、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的能动性 | 第51-52页 |
二、充分借助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