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8页 |
·自豪感概述 | 第16-28页 |
·自我意识情绪概述 | 第16页 |
·自豪感的概念 | 第16-18页 |
·自豪感的特点 | 第18-23页 |
·自豪感的功能 | 第23-25页 |
·自豪感的测量 | 第25-28页 |
·自豪的研究状况 | 第28-36页 |
·自我差异与情绪 | 第28-29页 |
·自豪的认知模型 | 第29-31页 |
·动机与自豪 | 第31-32页 |
·自豪感的跨文化研究 | 第32-33页 |
·情绪的认知的ERP 研究 | 第33-36页 |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36-38页 |
第二章 研究构想 | 第38-43页 |
·研究构想 | 第38-40页 |
·本研究试图解决的问题 | 第40页 |
·研究设计 | 第40-41页 |
·研究方法 | 第41页 |
·研究意义 | 第41-43页 |
·理论意义 | 第41-42页 |
·实践意义 | 第42-43页 |
第三章 青少年自豪感关联事件类型的特点 | 第43-53页 |
·研究设计 | 第43页 |
·研究目的 | 第43页 |
·研究假设 | 第43页 |
·研究设计 | 第43页 |
·研究方法 | 第43-45页 |
·被试 | 第43页 |
·研究材料 | 第43-44页 |
·内容分析法 | 第44页 |
·研究程序 | 第44页 |
·数据处理 | 第44-45页 |
·研究结果 | 第45-50页 |
·青少年自豪感事件类型的编码 | 第45-49页 |
·青少年自豪感事件类型的分析 | 第49-50页 |
·本章讨论 | 第50-52页 |
·本章总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青少年自豪感关联事件的归因方式研究 | 第53-57页 |
·研究设计 | 第53页 |
·研究目的 | 第53页 |
·研究假设 | 第53页 |
·研究设计 | 第53页 |
·研究方法 | 第53-54页 |
·被试 | 第53页 |
·研究材料 | 第53页 |
·程序 | 第53-54页 |
·数据处理 | 第54页 |
·研究结果 | 第54-55页 |
·青少年自豪感归因特点 | 第54-55页 |
·讨论 | 第55-56页 |
·本章结论 | 第56-57页 |
第五章 预期、反馈对青少年自豪感的影响研究 | 第57-64页 |
·研究设计 | 第57页 |
·研究目的 | 第57页 |
·研究假设 | 第57页 |
·研究设计 | 第57页 |
·研究方法 | 第57-59页 |
·被试 | 第57-58页 |
·研究材料 | 第58-59页 |
·研究程序 | 第59页 |
·数据处理 | 第59页 |
·研究结果 | 第59-62页 |
·中学生自豪感的得分情况 | 第59-60页 |
·预期、反馈对自豪感水平影响的方差分析 | 第60-61页 |
·预期、反馈、性别、年级对自豪感水平影响的方差分析 | 第61-62页 |
·讨论 | 第62-63页 |
·中学生自豪感得分情况 | 第62页 |
·预期、反馈对自豪感水平影响的方差分析 | 第62-63页 |
·预期、反馈、性别、年级对自豪感水平影响的方差分析 | 第63页 |
·本章结论 | 第63-64页 |
第六章 青少年自豪感认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 第64-76页 |
·研究设计 | 第64页 |
·研究目的 | 第64页 |
·研究假设 | 第64页 |
·研究设计 | 第64页 |
·研究方法 | 第64-68页 |
·实施步骤 | 第64-65页 |
·被试 | 第65页 |
·研究材料 | 第65-66页 |
·实验程序 | 第66-67页 |
·ERP 记录 | 第67页 |
·ERP 数据分析与统计 | 第67-68页 |
·实验结果 | 第68-73页 |
·行为数据 | 第68页 |
·脑电数据 | 第68-73页 |
·本章讨论 | 第73-75页 |
·N1 成分 | 第73-74页 |
·P2 成分 | 第74-75页 |
·晚成分 | 第75页 |
·本章结论 | 第75-76页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76-78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贡献 | 第76-77页 |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主要贡献 | 第77页 |
·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附录 | 第83-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