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句法论文

现代汉语超前夸张句式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4-25页
    1.1 超前夸张句式的研究现状第14-18页
        1.1.1 超前夸张没有得到修辞学的尊重第15页
        1.1.2 超前夸张句式没有得到语法学的尊重第15-17页
        1.1.3 课题的前期研究背景第17-18页
    1.2 选题的价值、意义第18-19页
    1.3 选题的范围、理论与方法第19-22页
        1.3.1 选题的范围第19-20页
        1.3.2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第20-22页
    1.4 语料来源第22-23页
    1.5 全文的主要内容第23-25页
第2章 夸张的次范畴、语义基础及其基本语用功能研究第25-56页
    2.1 夸张研究的历史沿革第25-27页
    2.2 夸张的定义第27-29页
    2.3 夸张的类型第29-45页
        2.3.1 传统的分类第30-35页
        2.3.2 有益的探索第35-38页
        2.3.3 次范畴的重构第38-45页
    2.4 夸张的语义基础第45-48页
        2.4.1 夸张的语义构成要素第45-46页
        2.4.2 夸张的真实性第46-48页
    2.5 夸张的基本语用功能第48-56页
        2.5.1 增强感情第49-50页
        2.5.2 加深印象第50页
        2.5.3 启发联想第50-51页
        2.5.4 创造美感第51-56页
第3章 超前夸张句式的特征及其基本类型第56-74页
    3.1 超前夸张句式的界定第56-57页
    3.2 超前夸张句式的基本特征第57-61页
        3.2.1 标记性第57-58页
        3.2.2 参照性第58-59页
        3.2.3 超前性第59-60页
        3.2.4 评价性第60-61页
    3.3 超前夸张句式的基本类型第61-63页
        3.3.1“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第61-62页
        3.3.2“才A就B”超前夸张句式第62-63页
        3.3.3“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第63页
        3.3.4“刚A就B”超前夸张句式第63页
    3.4 超前夸张句式的生成机制第63-74页
        3.4.1 研究概述第63-66页
        3.4.2 超前夸张句式的生成机制第66-74页
第4章“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研究第74-114页
    4.1“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范围第74页
    4.2“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语法形式第74-92页
        4.2.1 句法标记第74-78页
        4.2.2“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类型第78-79页
        4.2.3“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对A、B的选择第79-89页
        4.2.4 A、B的形式关系第89-90页
        4.2.5 a)式与b) 式句法形式的异同第90-91页
        4.2.6“还A就B”句式的结构第91-92页
    4.3“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语义研究第92-107页
        4.3.1“还”、“就”的语义特征第93-95页
        4.3.2 A、B的语义特征第95-101页
        4.3.3 A、B的语义关系第101-103页
        4.3.4“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语义特征第103-107页
    4.4“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语用研究第107-114页
        4.4.1“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信息焦点第108-109页
        4.4.2“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信息功能第109-114页
第5章“才A就B”超前夸张句式研究第114-126页
    5.1“才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范围第114页
    5.2“才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句法研究第114-120页
        5.2.1 A的选择第114-118页
        5.2.2 B的选择第118-120页
    5.3“才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语义研究第120-122页
        5.3.1 A的语义特征第120-121页
        5.3.2 B的语义特征第121页
        5.3.3 A、B的语义关系第121-122页
        5.3.4“才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语义特征第122页
    5.4“才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语用研究第122-126页
        5.4.1 S1、S2的指称解读第122-124页
        5.4.2“才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信息焦点第124页
        5.4.3“才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信息功能第124-126页
第6章“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研究第126-149页
    6.1“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范围第126-127页
    6.2“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句法特征第127-133页
        6.2.1“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类型第127-131页
        6.2.2“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句法特征第131-133页
    6.3“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语义研究第133-143页
        6.3.1“一A”的语法意义第134-137页
        6.3.2“一A”与B的语义关系第137-140页
        6.3.3“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意义第140-142页
        6.3.4“一A就B”句式与“刚A就B”句式的比较第142-143页
    6.4“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语用研究第143-149页
        6.4.1“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预设和会话含义第144-145页
        6.4.2“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所处的会话结构。第145-146页
        6.4.3“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信息焦点第146-147页
        6.4.4“一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信息功能第147-149页
第7章“刚A就B”超前夸张句式研究第149-160页
    7.1“刚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范围第149-150页
    7.2“刚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句法特征第150-152页
    7.3“刚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语义研究第152-156页
        7.3.1“刚A”的语法意义第152-153页
        7.3.2“刚A”与B的语义关系第153-155页
        7.3.3“刚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语法意义第155-156页
    7.4“刚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语用研究第156-160页
        7.4.1“刚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信息焦点第156-157页
        7.4.2“刚A就B”超前夸张句式的信息功能第157-160页
第8章 结语第160-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76页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第176-178页
后记第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中国17年背景下钱松喦山水画题材变化研究
下一篇:华北地区悬铃木春季抽条影响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