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7-11页 |
1、论文对象的选择 | 第7页 |
2、本课题的研究现状评述 | 第7-10页 |
3、主要内容 | 第10页 |
4、论文创新点和不足 | 第10-11页 |
第1章 钱松喦山水画题材变化的原因分析 | 第11-23页 |
1.1 新中国十七年以前钱松喦绘画艺术回顾 | 第11-17页 |
1.1.1 生平概述 | 第11-12页 |
1.1.2 早期绘画及风格 | 第12-14页 |
1.1.3 思想转换及过程 | 第14-17页 |
1.2 钱松喦山水画题材转变的外因及内因分析 | 第17-23页 |
1.2.1 政治环境的需要 | 第17-20页 |
1.2.2 中国画变革的需要 | 第20-21页 |
1.2.3“自我改造”的需要 | 第21-23页 |
第2章 钱松喦山水画题材变化的展开 | 第23-39页 |
2.1 社会主义建设新题材的展开 | 第23-31页 |
2.1.1 现代化工业建设 | 第23-26页 |
2.1.2 新农村农业生产建设 | 第26-28页 |
2.1.3 道路交通建设 | 第28-29页 |
2.1.4 新城乡生活 | 第29-31页 |
2.2 毛泽东诗意的绘画表现 | 第31-33页 |
2.3 革命圣地题材的展开 | 第33-36页 |
2.3.1 革命人物相关地表现 | 第33-35页 |
2.3.2 革命事件相关地表现 | 第35-36页 |
2.4 祖国山河新题材表现 | 第36-39页 |
第3章 钱松喦山水画题材变化的价值思考 | 第39-45页 |
3.1 题材选择与其写生的关系 | 第39-40页 |
3.2 题材变化对其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 第40-45页 |
3.2.1 拓宽了山水画的表现领域 | 第40-41页 |
3.2.2 拓展了笔墨技法与表现形式 | 第41-43页 |
3.2.3 促成了新山水画构图风格产生 | 第43页 |
3.2.4 完成了中国画传承性与时代性探索的重要实践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1、专著、论文集类 | 第46-47页 |
2、期刊、论文类 | 第47-50页 |
3、画集类 | 第50-51页 |
图表索引 | 第51-53页 |
1 表格索引 | 第51页 |
2 图版索引 | 第51-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