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方言的结构助词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一、导论 | 第9-20页 |
(一) 杭州概貌 | 第9-11页 |
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 第9页 |
2. 历史沿革及人口 | 第9-10页 |
3. 移民概况 | 第10-11页 |
(二) 杭州方言概况 | 第11-15页 |
1. 语音 | 第11-14页 |
(1) 声母 | 第11-12页 |
(2) 韵母 | 第12-13页 |
(3) 声调 | 第13-14页 |
2. 词汇 | 第14页 |
3. 语法 | 第14-15页 |
(三)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15页 |
(四) 以往研究回顾 | 第15-18页 |
(五)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二、杭州方言结构助词“个” | 第20-37页 |
(一) 定语标记“个” | 第20-27页 |
1. 定语标记“个”的用法 | 第20-23页 |
(1) 代词作定语时的定语标记“个” | 第20-21页 |
(2) 名词作定语时的定语标记“个” | 第21-22页 |
(3) 动词作定语时的定语标记“个” | 第22页 |
(4) 形容词作定语时的定语标记“个” | 第22-23页 |
(5) 数量词作定语时的定语标记“个” | 第23页 |
2. 定语标记“个”表示的语义关系 | 第23-24页 |
3. 定语标记“个”在方言中的分布 | 第24-27页 |
(二) 状语标记“个” | 第27-30页 |
1. 状语标记“个”的用法 | 第27页 |
2. 特殊结构“AA叫(个)” | 第27-30页 |
(1) “AA叫(个)”结构的用法 | 第27-28页 |
(2) 吴方言中的“AA叫(个)”结构 | 第28-30页 |
3. “个”作状语标记在方言中的分布 | 第30页 |
(三) 助词“个”的其他用法 | 第30-32页 |
1. 表示数量相加或者相乘 | 第30-31页 |
2. “V个V”结构 | 第31页 |
3. 存现句中的“个” | 第31-32页 |
4. 转指标记“个” | 第32页 |
(四) 杭州方言“个”的语法化 | 第32-37页 |
三、杭州方言结构助词“的” | 第37-40页 |
(一) 转指标记“的”的用法 | 第37-38页 |
(二) 吴语与官话方言转指标记的比较 | 第38-40页 |
四、杭州方言结构助词“得” | 第40-49页 |
(一) 结构助词“得”的用法 | 第40-43页 |
1. 程度补语标记 | 第40-41页 |
2. 可能补语标记 | 第41-43页 |
(1) “V得C”结构 | 第41-42页 |
(2) “V得CO”结构 | 第42-43页 |
(二) 近代吴方言中的结构助词“得” | 第43-45页 |
(三) 方言补语标记“得”用法的类型考察 | 第45-46页 |
(四) 结构助词“得”的变体“得来” | 第46-49页 |
五、杭州方言结构助词“勒” | 第49-54页 |
(一) 趋向补语标记“勒” | 第49-50页 |
(二) 可能补语标记“勒” | 第50页 |
(三) 状态补语标记“勒” | 第50-54页 |
1. 状态补语标记“勒”的用法 | 第50-52页 |
2. 状态补语标记“勒”探源 | 第52-54页 |
六、杭州方言结构助词的演变 | 第54-60页 |
(一) 非语言因素影响下的杭州方言演变 | 第54-57页 |
1. 移民形成的方言岛 | 第54-55页 |
2. 行政区划影响下的杭州方言 | 第55-56页 |
3. 地理位置影响下的杭州方言 | 第56-57页 |
(二) 当代杭州方言结构助词的新旧交替 | 第57-60页 |
1. 消失的结构助词 | 第57-58页 |
2. 社会层次差异影响下的杭州方言结构助词 | 第58-60页 |
(1) 年龄差异中的杭州方言 | 第58-59页 |
(2) 文化差异中的杭州方言 | 第59-60页 |
七、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