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正义》训诂术语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毛诗正义》训诂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第二节 训诂术语的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一、训诂术语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毛诗正义》训诂术语的研究概况 | 第13页 |
第三节《毛诗正义》训诂术语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有关对象 | 第14-15页 |
第五节 训诂术语的界定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毛诗正义》训诂术语研究 | 第16-63页 |
第一节 释义、辨析词义和训释文意的术语 | 第16-27页 |
一、言、谓 | 第16-17页 |
二、犹、犹言 | 第17-18页 |
三、对文、散文 | 第18-19页 |
四、通言 | 第19-20页 |
五、异名 | 第20-21页 |
六、别名 | 第21页 |
七、别言 | 第21-23页 |
八、文势 | 第23-24页 |
九、文次 | 第24-25页 |
十、倒文 | 第25-27页 |
第二节 解释修辞的术语 | 第27-46页 |
一、比、兴 | 第27-28页 |
二、变文 | 第28-29页 |
三、互文 | 第29-31页 |
四、省文 | 第31-32页 |
五、重言 | 第32-35页 |
六、韵句 | 第35-36页 |
七、兼言 | 第36-37页 |
八、并言 | 第37-38页 |
九、连言 | 第38-39页 |
十、共文 | 第39-40页 |
十一、足句、协句 | 第40-41页 |
十二、便文 | 第41-42页 |
十三、甚言 | 第42页 |
十四、直言 | 第42-43页 |
十五、反明 | 第43页 |
十六、举言 | 第43-44页 |
十七、婉文 | 第44-45页 |
十八、逆言 | 第45页 |
十九、长读 | 第45-46页 |
第三节 说明语法的术语 | 第46-51页 |
一、为义、不为义 | 第46-47页 |
二、XX 之称、XX 之名、XX 之辞 | 第47-48页 |
三、辞、语辞、语助、助句辞 | 第48页 |
四、貌、状、然 | 第48-50页 |
五、体、用 | 第50-51页 |
第四节 校勘术语 | 第51-58页 |
一、衍 | 第51-52页 |
二、误 | 第52-53页 |
三、谬 | 第53-54页 |
四、异文 | 第54-55页 |
五、文同 | 第55-56页 |
六、未闻、未详 | 第56页 |
七、断章 | 第56-58页 |
第五节 说明音义关系的术语 | 第58-63页 |
一、破字、易字 | 第58-59页 |
二、字虽异,音义同 | 第59-61页 |
三、古字通用 | 第61-63页 |
第三章 《毛诗正义》训诂术语的成就与局限 | 第63-66页 |
第一节 成就 | 第63-64页 |
第二节 局限 | 第64-66页 |
结束语 | 第66-68页 |
一、本文的优点和缺点 | 第66-67页 |
二、本文写作收获 | 第67页 |
三、后续研究设想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后记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