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车辆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车体构造及设备论文--走行部分论文

铁路轴承套圈内圆磨床热态特性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机床热态特性研究方法第10-11页
        1.2.2 电主轴热态特性研究第11页
        1.2.3 机床整机热态特性研究第11-12页
        1.2.4 改善热变形的措施第12-13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第13-14页
第二章 铁路轴承套圈内圆磨床模型建立第14-20页
    2.1 概述第14页
    2.2 铁路轴承套圈内圆磨床第14-17页
        2.2.1 内圆磨床的结构第14页
        2.2.2 内圆磨床的磨削原理第14-16页
        2.2.3 磨床三维数字化建模第16-17页
    2.3 磨床能量流模型第17-18页
    2.4 磨床热分析模型第18-19页
    2.5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三章 内圆磨削电主轴热态特性分析第20-38页
    3.1 概述第20页
    3.2 电主轴的结构第20-21页
    3.3 电主轴的热源及传热第21-30页
    3.4 电主轴的热态特性分析第30-36页
        3.4.1 电主轴CAD/CAE模型第30-31页
        3.4.2 电主轴温度场分布第31-32页
        3.4.3 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因素第32-36页
        3.4.4 电主轴热变形第36页
    3.5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四章 工件主轴系统热态特性分析第38-46页
    4.1 概述第38页
    4.2 工件主轴系统的结构第38页
    4.3 热源及边界条件计算第38-43页
    4.4 工件主轴系统热态特性分析第43-45页
        4.4.1 工件主轴系统热力学模型第43页
        4.4.2 工件主轴系统温度场分布第43-44页
        4.4.3 工件主轴系统热变形第44-45页
    4.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五章 切削液作为“二次热源”的影响第46-50页
    5.1 概述第46页
    5.2 床身的结构第46页
    5.3 床身边界条件第46-47页
    5.4 热态特性分析第47-49页
        5.4.1 床身热力学模型第47页
        5.4.2 床身温度场分布第47-48页
        5.4.3 床身热变形第48-49页
    5.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六章 内圆磨床整机热态特性分析第50-63页
    6.1 概述第50页
    6.2 磨床磨削精度第50-52页
    6.3 单一部件对整机热态特性的影响第52-57页
    6.4 实际工况下整机热态特性分析第57-59页
    6.5 磨床的热结构设计第59-62页
    6.6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63-64页
    7.1 论文总结第63页
    7.2 研究展望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作者简介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知识产权法院的建立与完善--以知识产权特殊性的必然要求为中心
下一篇:胺类化合物的官能化及成环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