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东东路大鼓唱腔的发展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东路大鼓的源流与界定 | 第7-17页 |
第一节 东路大鼓的产生背景与概念辨析 | 第7-10页 |
一、历史渊源 | 第7-8页 |
二、教门遗风 | 第8页 |
三、历史分期 | 第8-10页 |
第二节 东路大鼓概况 | 第10-14页 |
一、东路大鼓概念辨析 | 第10页 |
二、表演场合 | 第10-11页 |
三、流派发展状况 | 第11-14页 |
第三节 东路大鼓的现状成因 | 第14-17页 |
一、东路大鼓与城市 | 第14-15页 |
二、东路大鼓与女艺人 | 第15页 |
三、原生环境中的观众流失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东路大鼓的表现内容 | 第17-21页 |
一、东路大鼓的早期曲目 | 第17-18页 |
二、各流派常用曲目 | 第18-21页 |
第三章 东路大鼓的音乐形态 | 第21-37页 |
第一节 东路大鼓的基本形态 | 第21-27页 |
一、东路大鼓的基本旋法 | 第21-24页 |
二、段式结构 | 第24-26页 |
三、板式 | 第26页 |
四、套式结构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东路大鼓调式特征 | 第27-30页 |
一、基本调式调式 | 第27-28页 |
二、调式色彩与变化 | 第28-30页 |
第三节 东路大鼓的流传派别 | 第30-34页 |
一、安丘派东路大鼓 | 第31-32页 |
二、滨州派东路大鼓 | 第32页 |
三、诸城派东路大鼓 | 第32-33页 |
四、平度派东路大鼓 | 第33-34页 |
五、藏马大鼓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37页 |
第四章 东路大鼓的两种流变方式 | 第37-52页 |
第一节 “变异”作用下的自我突破 | 第38-44页 |
一、基本唱腔的“变异” | 第38-41页 |
二、段式结构 | 第41-43页 |
三、地方化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页 |
第二节 唱腔变化中的“吸收”手法 | 第44-52页 |
一、对肘鼓腔系统唱腔的“吸收” | 第45-47页 |
二、对西河大鼓唱腔的“吸收” | 第47-48页 |
三、对其他民间音乐的“吸收” | 第48-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83页 |
后记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