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述评 | 第10-14页 |
1.2.1 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述评 | 第11页 |
1.2.2 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化的研究述评 | 第11-14页 |
1.3 理论框架 | 第14-19页 |
1.3.1 核心概念 | 第14-16页 |
1.3.2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1.3.3 基本观点 | 第18页 |
1.3.4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9-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2 创新点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天津市内六区基础教育均衡化现状分析 | 第23-35页 |
2.1 天津市内六区基础教育资源分布现状分析 | 第23-32页 |
2.1.1 市内六区基础教育校舍资源分布概况 | 第23-29页 |
2.1.2 市内六区基础教育资源分布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2页 |
2.2“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新政解读 | 第32-35页 |
2.2.1“小升初”新旧政策的核心差异 | 第32-33页 |
2.2.2“小升初”新政映射的均衡困境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影响天津市内六区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35-40页 |
3.1 历史因素 | 第35-36页 |
3.1.1 选拔性考试招录致使强者愈强 | 第35页 |
3.1.2 经济发展差异制约均衡化进程 | 第35-36页 |
3.2 地缘因素 | 第36-37页 |
3.2.1 重点校与资源中心区呈正相关分布 | 第36页 |
3.2.2 学区房成为影响生源聚散的直接因子 | 第36-37页 |
3.3 制度因素 | 第37-38页 |
3.3.1 编制行政化制约优秀师资流动 | 第37页 |
3.3.2 财政配置与校际均衡发展需求不匹配 | 第37-38页 |
3.4 机制因素 | 第38-40页 |
3.4.1 政策缺陷导致均衡化基础不牢 | 第38-39页 |
3.4.2 沟通渠道不畅造成信息错位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典型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化的经验与启示 | 第40-49页 |
4.1 基础教育均衡化的“新加坡模式” | 第40-44页 |
4.1.1 新加坡模式的理念与做法 | 第40-43页 |
4.1.2 新加坡模式的经验借鉴 | 第43-44页 |
4.2 基础教育均衡化的“上海智慧” | 第44-49页 |
4.2.1“上海智慧”的推行过程 | 第44-46页 |
4.2.2“上海智慧”的经验借鉴 | 第46-49页 |
第五章 天津市内六区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对策思考 | 第49-59页 |
5.1 理念提升:寻求公平与效率博弈下的优质均衡 | 第49-52页 |
5.2 制度完善:打破固有体制下的资源流通障碍 | 第52-54页 |
5.3 机制创新:破解小升初现实困境的双线机制 | 第54-55页 |
5.4 措施配套:教育公共治理视野下的三箭齐发 | 第55-5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3-64页 |
附录一 | 第64-65页 |
附录二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