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5-3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1.2.1 关于劳动收入占比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9-20页 |
1.2.2 关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机制的相关经验研究 | 第20-24页 |
1.2.3 关于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第24-25页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25-2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3.3 结构安排 | 第27-29页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9-32页 |
1.4.1 主要创新 | 第29-30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30-32页 |
第2章 劳动收入占比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 第32-66页 |
2.1 劳动收入占比与经济增长相关界定 | 第32-39页 |
2.1.1 “中等收入陷阱”相关概念界定 | 第32-33页 |
2.1.2 经济持续增长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 第33-35页 |
2.1.3 劳动收入占比概念及其度量 | 第35-38页 |
2.1.4 经济增长下的劳动收入占比 | 第38-39页 |
2.2 供给侧视角下劳动收入占比影响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 第39-46页 |
2.2.1 传统的供给学派理论 | 第39-40页 |
2.2.2 知识积累视角下的增长理论 | 第40-42页 |
2.2.3 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卢卡斯模型 | 第42-44页 |
2.2.4 扩展的MRW模型 | 第44-46页 |
2.3 需求侧视角下劳动收入占比影响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 第46-55页 |
2.3.1 传统的需求学派理论 | 第46-47页 |
2.3.2 凯恩斯与后凯恩斯理论 | 第47-50页 |
2.3.3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 第50-52页 |
2.3.4 巴杜里—马格林的需求模型 | 第52-55页 |
2.4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劳动收入分配的经济理论 | 第55-64页 |
2.4.1 劳动价值、生产关系与劳动收入份额 | 第55-58页 |
2.4.2 收入分配与社会再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58-60页 |
2.4.3 剩余价值、收入分配与无产阶级贫困化 | 第60-62页 |
2.4.4 收入分配矛盾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 第62-6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3章 劳动收入占比影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机制分析 | 第66-102页 |
3.1 劳动收入占比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66-72页 |
3.1.1 劳动收入占比影响经济增长的框架模型 | 第66-68页 |
3.1.2 供给侧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68-70页 |
3.1.3 需求侧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70-72页 |
3.2 供给侧视角下劳动收入占比影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机制 | 第72-84页 |
3.2.1 劳动收入占比影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人力资本渠道 | 第72-77页 |
3.2.2 劳动收入占比影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科技进步渠道 | 第77-80页 |
3.2.3 劳动收入占比影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产业结构渠道 | 第80-84页 |
3.3 需求侧视角下劳动收入占比影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机制 | 第84-101页 |
3.3.1 劳动收入占比影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投资渠道 | 第84-89页 |
3.3.2 劳动收入占比影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消费渠道 | 第89-92页 |
3.3.3 劳动收入占比影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贸易渠道 | 第92-10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4章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典型经验事实 | 第102-149页 |
4.1 典型国家经济增长与劳动收入占比 | 第102-106页 |
4.1.1 典型国家经济增长概况 | 第102-105页 |
4.1.2 典型国家劳动收入占比概况 | 第105-106页 |
4.2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经验事实 | 第106-126页 |
4.2.1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事实 | 第106-111页 |
4.2.2 韩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事实 | 第111-117页 |
4.2.3 美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事实 | 第117-121页 |
4.2.4 德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事实 | 第121-126页 |
4.3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经验事实 | 第126-145页 |
4.3.1 巴西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事实 | 第126-131页 |
4.3.2 阿根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事实 | 第131-135页 |
4.3.3 菲律宾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事实 | 第135-140页 |
4.3.4 马来西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事实 | 第140-145页 |
4.4 经验借鉴及主要启示 | 第145-147页 |
4.4.1 调整要素分配提升劳动收入占比 | 第145-146页 |
4.4.2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累积人力资本 | 第146页 |
4.4.3 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科学科技进步 | 第146页 |
4.4.4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增长方式转变 | 第146-1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47-149页 |
第5章 劳动收入占比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国际实证研究 | 第149-163页 |
5.1 计量模型构建 | 第149-150页 |
5.1.1 理论基础 | 第149-150页 |
5.1.2 计量模型估计 | 第150页 |
5.1.3 实证方法与过程 | 第150页 |
5.2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 第150-152页 |
5.2.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第150-151页 |
5.2.2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 第151页 |
5.2.3 解释变量的选取 | 第151-152页 |
5.3 描述性统计 | 第152-154页 |
5.4 实证结果 | 第154-160页 |
5.5 稳健性检验 | 第160-16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61-163页 |
第6章 中国劳动收入占比与经济增长的经验事实 | 第163-197页 |
6.1 中国劳动收入占比与经济增长概况 | 第163-170页 |
6.1.1 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及其阶段性特征 | 第163-164页 |
6.1.2 各省劳动收入占比及变化趋势 | 第164-168页 |
6.1.3 中国劳动收入占比与经济增长关系 | 第168-169页 |
6.1.4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判断 | 第169-170页 |
6.2 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偏向性分析 | 第170-175页 |
6.2.1 按劳分配制度的确立(1949-1878 年) | 第171-172页 |
6.2.2 反对平均主义,落实按劳分配制度(1978-1987 年) | 第172-173页 |
6.2.3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987-1997 年) | 第173-174页 |
6.2.4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确立(1997-至今) | 第174-175页 |
6.3 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侧与供给侧因素 | 第175-193页 |
6.3.1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175-178页 |
6.3.2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178-180页 |
6.3.3 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180-184页 |
6.3.4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184-187页 |
6.3.5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187-190页 |
6.3.6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190-193页 |
6.4 中国劳动收入占比提高的制约因素 | 第193-196页 |
6.4.1 经济发展阶段的局限 | 第193-194页 |
6.4.2 国际分工体系的制约 | 第194页 |
6.4.3 财政收入增长的压力 | 第194页 |
6.4.4 二元结构障碍与不合理的城市化进程并存 | 第194-195页 |
6.4.5 市场经济不完善的影响 | 第195页 |
6.4.6 劳资双方地位不平等 | 第195-19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96-197页 |
第7章 劳动收入占比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国内实证研究 | 第197-211页 |
7.1 计量模型的构建 | 第197-198页 |
7.1.1 理论基础 | 第197-198页 |
7.1.2 计量模型估计 | 第198页 |
7.1.3 实证方法与过程 | 第198页 |
7.2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 第198-200页 |
7.2.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第198-199页 |
7.2.2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 第199页 |
7.2.3 解释变量的选取 | 第199-200页 |
7.3 描述性统计 | 第200-202页 |
7.4 实证结果 | 第202-208页 |
7.5 稳健性检验 | 第208-209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209-211页 |
第8章 政策建议 | 第211-219页 |
8.1 进一步完善劳动收入分配制度 | 第211-213页 |
8.1.1 坚持以劳动和知识为导向的收入分配 | 第211-212页 |
8.1.2 适当降低政府收入推动工资合理增长 | 第212页 |
8.1.3 完善劳动力市场注重人力资本协调性 | 第212-213页 |
8.2 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213-215页 |
8.2.1 加大教育投入来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 | 第213-214页 |
8.2.2 加大科技投入以推动和实现协同创新 | 第214-215页 |
8.2.3 优化产业间产业内结构实现转型升级 | 第215页 |
8.3 实施保稳定需求侧政策的配合 | 第215-219页 |
8.3.1 调整企业收入占比促进投资消费均衡 | 第215-216页 |
8.3.2 通过改善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和谐发展 | 第216-217页 |
8.3.3 实行战略转变提升对外开放发展水平 | 第217-219页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19-224页 |
9.1 研究结论 | 第219-222页 |
9.2 研究展望 | 第222-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24-233页 |
致谢 | 第233-2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2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