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国内贸易经济论文--服务业论文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绪论第18-35页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第18-21页
        1.1.1 选题的背景第18-20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20-21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1-30页
        1.2.1 经济服务化发展阶段及其判断标准研究第21-23页
        1.2.2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研究第23-25页
        1.2.3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第25-28页
        1.2.4 研究述评第28-30页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第30-33页
        1.3.1 研究思路第30页
        1.3.2 研究内容第30-33页
    1.4 研究方法第33页
    1.5 创新与不足第33-35页
        1.5.1 创新之处第33-34页
        1.5.2 不足之处第34-35页
第2章 经济服务化过程中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第35-69页
    2.1 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第35-46页
        2.1.1 产业共生理论第35-38页
        2.1.2 价值链理论第38-42页
        2.1.3 产业集聚理论第42-46页
    2.2 经济服务化的内涵及判断标准第46-53页
        2.2.1 经济服务化的内涵第46-48页
        2.2.2 经济服务化转型的判断标准第48-49页
        2.2.3 中国经济服务化所处阶段的判断第49-53页
    2.3 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及其特征第53-57页
        2.3.1 生产性服务业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第53-56页
        2.3.2 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特征第56-57页
    2.4 经济服务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第57-61页
        2.4.1 经济服务化过程中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第57-59页
        2.4.2 经济服务化过程中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进规律第59-61页
    2.5 经济服务化过程中产业融合发展的阶段性演进规律第61-67页
        2.5.1 制造业驱动型产业融合发展阶段第61-64页
        2.5.2 生产性服务业驱动型产业融合发展阶段第64-67页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3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第69-87页
    3.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第69-74页
        3.1.1 经济发展驱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动力第69-70页
        3.1.2 市场驱动:市场需求拉动和要素供给推动相互影响第70-72页
        3.1.3 政策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持续发展相协调第72-73页
        3.1.4 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动力第73-74页
    3.2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的价值链融合第74-82页
        3.2.1 价值链的分解与重构:服务外包与纵向一体化第74-78页
        3.2.2 价值链的渗透与延伸之一: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第78-80页
        3.2.3 价值链的渗透与延伸之二:服务业向制造业拓展第80-82页
    3.3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空间聚集融合第82-85页
        3.3.1 制造业空间聚集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第82-83页
        3.3.2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及其影响因素第83-84页
        3.3.3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空间聚集协同定位第84-85页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4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测度第87-114页
    4.1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第87-92页
        4.1.1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第87-90页
        4.1.2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第90-92页
    4.2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测度第92-98页
        4.2.1 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测度第92-94页
        4.2.2 制造业产出服务化水平测度第94-98页
    4.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测度第98-106页
        4.3.1 中间需求率与中间投入率第98-101页
        4.3.2 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第101-103页
        4.3.3 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第103-106页
    4.4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空间聚集的统计分析第106-112页
        4.4.1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的演进趋势第106-108页
        4.4.2 制造业空间聚集的演进趋势第108-111页
        4.4.3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空间协同效应第111-112页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第5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比较分析第114-144页
    5.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区域差异比较第114-123页
        5.1.1 中西部地区代表省份的选择第115-117页
        5.1.2 主要指标与模型构建第117-118页
        5.1.3 东中西部地区融合发展差异的测度第118-123页
    5.2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行业差异比较第123-131页
        5.2.1 产业融合发展行业差异的理论基础第123-124页
        5.2.2 直接消耗系数的行业差异比较分析第124-125页
        5.2.3 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的行业差异比较第125-127页
        5.2.4 产业融合度的行业差异比较第127-131页
    5.3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国际比较第131-142页
        5.3.1 两大产业消耗系数的国际比较第131-137页
        5.3.2 两大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力系数的国际比较第137-142页
        5.3.3 国际比较的主要结论第142页
    本章小结第142-144页
第6章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实证分析第144-158页
    6.1 产业互动融合的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第144-150页
        6.1.1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影响因素第144-146页
        6.1.2 设定与指标选择第146-147页
        6.1.3 模型的内生性检验与识别第147-148页
        6.1.4 实证结果分析第148-150页
    6.2 空间集聚融合的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第150-157页
        6.2.1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第150-151页
        6.2.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第151-154页
        6.2.3 模型的内生性检验第154页
        6.2.4 实证结果分析第154-157页
    本章小结第157-158页
第7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制约条件第158-172页
    7.1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内部约束第158-164页
        7.1.1 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下的约束第158-160页
        7.1.2 制造业长期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的约束第160-162页
        7.1.3 两大产业互动关系不平衡的约束第162-164页
    7.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外部约束第164-170页
        7.2.1 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约束第164-165页
        7.2.2 中国制造业外向型发展模式的约束第165-167页
        7.2.3 规制失当和行政垄断的约束第167-168页
        7.2.4 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的约束第168-170页
    本章小结第170-172页
第8章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第172-184页
    8.1 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创新驱动第172-175页
        8.1.1 通过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第172-173页
        8.1.2 通过制度创新保障产业融合的发展第173-175页
        8.1.3 以本土需求为依托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第175页
    8.2 鼓励制造业服务外包,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第175-177页
        8.2.1 鼓励比较优势突出的制造业企业实行服务外包第175-176页
        8.2.2 推进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实现服务化转型第176-177页
    8.3 促进区域空间聚集发展,拓展产业融合发展新空间第177-180页
        8.3.1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集聚发展第177-179页
        8.3.2 搭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互动平台第179-180页
    8.4 改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第180-183页
        8.4.1 放松政府规制,放宽市场准入第180-181页
        8.4.2 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第181页
        8.4.3 优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支持环境第181-182页
        8.4.4 形成不同行业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第182-183页
    本章小结第183-184页
第9章 结论与展望第184-187页
    9.1 主要结论第184-185页
    9.2 研究展望第185-187页
参考文献第187-19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94-195页
后记第195-196页

论文共1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劳动收入占比与经济增长--基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
下一篇:环境规制对中国区际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