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教师心理学论文

淮安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调查与分析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1.3 文献综述第13-16页
        1.3.1 职业倦怠研究概述第14-15页
        1.3.2 心理健康研究概述第15-16页
    1.4 研究内容第16-19页
        1.4.1 淮安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第16-17页
        1.4.2 淮安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第17-18页
        1.4.3 淮安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第18-19页
2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第19-20页
    2.1 调查对象第19页
    2.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2.2.1 文献资料法第19页
        2.2.2 问卷调查法第19页
        2.2.3 数理统计法第19页
        2.2.4 比较分析法第19-20页
3 心理测量工具第20-22页
    3.1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第20页
    3.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第20-22页
4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22-36页
    4.1 淮安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情况及差异分析第22-27页
        4.1.1 总体情况第22-23页
        4.1.2 不同教龄的职业倦怠的差异比较第23-24页
        4.1.3 不同职称的职业倦怠的差异比较第24-25页
        4.1.4 不同周学时数的职业倦怠的差异比较第25页
        4.1.5 不同年龄的职业倦怠的差异比较第25-26页
        4.1.6 学期初与学期末职业倦怠的差异性比较第26-27页
    4.2 淮安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第27-33页
        4.2.1 不同教龄心理健康的差异性比较第27页
        4.2.2 不同职称心理健康的差异性比较第27-28页
        4.2.3 不同周学时数心理健康的差异分析第28-29页
        4.2.4 不同年龄心理健康的差异性比较第29-30页
        4.2.5 不同学历与心理健康的差异性比较第30-31页
        4.2.6 学期初与学期末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第31-33页
    4.3 淮安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与SCL-90 各因子相关性分析第33-36页
        4.3.1 开学初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第33-34页
        4.3.2 学期末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第34-36页
5 结论与建议第36-40页
    5.1 结论第36页
    5.2 建议第36-40页
        5.2.1 从工作强度上来看第36-37页
        5.2.2 从体育教师待遇上看第37-38页
        5.2.3 从绩效工资上来看第38页
        5.2.4 构建合理而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第38-39页
        5.2.5 建立有效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评价体系第39-40页
6 总结和展望第40-41页
    6.1 总结第40页
    6.2 展望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附件第43-48页
致谢第48-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投篮运动技能的两侧性迁移研究--非优势手练习量的改变对优势手的影响
下一篇:泰州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