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第一节 本课题相关研究的现状 | 第8-10页 |
一、汉语实词转类问题研究现状 | 第8页 |
二、名词形容词化现象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形容词动词化现象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第二节 本论文的意义和价值 | 第10-11页 |
第三节 全文框架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本研究的理论背景及相关概念 | 第12-20页 |
第一节 理论背景 | 第12-18页 |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 | 第12页 |
二、认知语义观 | 第12-14页 |
三、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词类范畴的语义基础 | 第14-17页 |
四、原型范畴理论的局限性及词类范畴的动态性和可变性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本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一、“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的区分 | 第18-19页 |
二、“名词形容词化”与“形容词动词化”的界定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名词形容词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内部机制 | 第20-44页 |
第一节 名词形容词化的表现形式 | 第20-26页 |
一、“副+N”结构 | 第20-23页 |
二、“比N 还N”结构 | 第23-24页 |
三、“(更/再)N+比较数量补语”结构 | 第24页 |
四、“N1+N2”结构 | 第24-26页 |
五、单音节名词的生动形式 | 第26页 |
第二节 凸显、概念转喻与名词的形容词化 | 第26-35页 |
一、概念转喻是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 | 第27-28页 |
二、名词形容词化的认知操作过程 | 第28-33页 |
三、名词形容词化的概念转喻模式 | 第33-35页 |
第三节 参照点能力与名词的形容词化 | 第35-44页 |
一、参照点能力是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 | 第35-36页 |
二、参照点关系与“比N 还N”结构 | 第36-42页 |
三、名词形容词化过程中利用参照点关系进行认知操作的普遍性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形容词动词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内部机制 | 第44-59页 |
第一节 形容词动词化的表现形式 | 第44-49页 |
一、“形容词+宾语”结构 | 第44-46页 |
二、形容词+体标记 | 第46页 |
三、形容词+数量补语 | 第46页 |
四、形容词+介词短语 | 第46-47页 |
五、形容词+趋向补语 | 第47-48页 |
六、“‘被’+形容词”结构 | 第48页 |
七、形容词重叠式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心理扫描与形容词动词化 | 第49-54页 |
一、形容词的心理扫描方式 | 第49-50页 |
二、表示状态的持续的形容词动词化的心理扫描方式 | 第50-51页 |
三、表示变化的形容词动词化的心理扫描方式 | 第51-54页 |
四、形容词动词化的语义基础 | 第54页 |
第三节 概念物化、概念转喻与形容词的动词化 | 第54-59页 |
一、概念物化与形容词的名词化 | 第54-56页 |
二、概念转喻与名词的动词化 | 第56-59页 |
第四章 名词形容词化与形容词动词化的外部机制 | 第59-66页 |
第一节 框架机制 | 第59-61页 |
一、“框架机制”的意义 | 第59页 |
二、“框架机制”在名词形容词化和形容词动词化中的作用 | 第59-61页 |
第二节 类推机制 | 第61-63页 |
一、“类推机制”的意义 | 第61-62页 |
二、“类推机制”是人的基本认知方式之一 | 第62页 |
三、“类推机制”在名词形容词化和形容词动词化中的作用 | 第62-63页 |
第三节 频率机制 | 第63-66页 |
一、“频率机制”的意义 | 第63-64页 |
二、“频率机制”在名词形容词化和形容词动词化中的作用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9页 |
第一节 本论文的主要发现 | 第66页 |
第二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 第66-68页 |
第三节 余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