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一 绪论 | 第9-15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 有关文体的研究 | 第9-10页 |
2. 有关梁启超“新文体”研究 | 第10-11页 |
3. 有关报刊文体发展和嬗变史的研究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二 言论类报刊文体的嬗变 | 第15-29页 |
(一)政论文的勃兴 | 第15-20页 |
1. 梁启超“新文体”的问世 | 第15-16页 |
2. “新文体”的特征 | 第16-19页 |
3. “新文体”对后期报刊体的历史影响 | 第19-20页 |
(二)政论文的发展 | 第20-23页 |
1. 民国初年政论由盛而衰 | 第21页 |
2. “五四”时期政论再度辉煌 | 第21-23页 |
(三)新闻评论的兴盛 | 第23-29页 |
1. “时评”脱颖而出 | 第23-26页 |
2. “编者按”崭露头角 | 第26-29页 |
三 新闻报道类报刊文体的嬗变 | 第29-36页 |
(一)消息的演变 | 第29-32页 |
1. 消息的演变 | 第29-30页 |
2. 消息的特征 | 第30-32页 |
(二)通讯应运而生 | 第32-36页 |
1. 通讯的产生 | 第33页 |
2. “远生”通讯的特征 | 第33-36页 |
四 交叉性报刊文体的嬗变 | 第36-41页 |
(一)杂文的发展演变 | 第36-39页 |
1. 杂文开始发育 | 第36-37页 |
2. 杂文有了新发展 | 第37-39页 |
(二)述评应运而生 | 第39-41页 |
五 “新文体”到“五四”时期报刊文体嬗变原因探析 | 第41-47页 |
(一)政治的变革 | 第41-42页 |
(二)受众因素的变化 | 第42-44页 |
(三)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 第44-47页 |
六 结语:“新文体”到“五四”时期报刊文体嬗变的认识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A:作者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附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