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研究背景与动机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及待答问题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名词解释 | 第11-13页 |
| ·智力障碍儿童 | 第11页 |
| ·生活质量 | 第11页 |
| ·自我决定 | 第11-12页 |
| ·支持 | 第12-13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 ·核心概念及其相关研究概述 | 第13-20页 |
| ·智力障碍 | 第13页 |
| ·生活质量 | 第13-16页 |
| ·自我决定 | 第16-17页 |
| ·支持 | 第17-20页 |
| ·生活质量、自我决定和支持三者关系研究 | 第20-26页 |
| ·生活质量和支持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 ·生活质量和自我决定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 ·自我决定和支持的相关研究 | 第22-26页 |
| 3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26-42页 |
| ·研究设计 | 第26-28页 |
| ·研究架构 | 第26-27页 |
| ·实验设计 | 第27-28页 |
| ·研究对象及其ISP的制定 | 第28-36页 |
|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29页 |
| ·研究对象的ISP制定 | 第29-36页 |
| ·研究工具 | 第36-37页 |
| ·支持目标评量表 | 第36页 |
| ·支持强度量表SIS(儿童版) | 第36-37页 |
| ·自我决定相关成果评量表 | 第37页 |
| ·ISP制定与实施检核表和ISP实施效果访谈表 | 第37页 |
| ·研究步骤 | 第37-41页 |
| ·准备阶段 | 第38-40页 |
| ·实验阶段 | 第40-41页 |
| ·资料分析与处理阶段 | 第41页 |
| ·撰写研究报告 | 第41页 |
| ·资料处理 | 第41-42页 |
| ·评分者一致性信度分析 | 第41页 |
| ·社会效度分析 | 第41页 |
| ·目视分析 | 第41-42页 |
|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42-62页 |
| ·个案甲ISP实施效果分析 | 第42-47页 |
| ·支持目标达成状况 | 第42-44页 |
| ·自我决定支持程度 | 第44-45页 |
| ·生活质量框架下的自我决定相关个人成果状况 | 第45-46页 |
| ·社会效度 | 第46-47页 |
| ·个案乙ISP实施效果分析 | 第47-53页 |
| ·支持目标达成状况 | 第47-49页 |
| ·自我决定支持程度 | 第49-51页 |
| ·生活质量框架下的自我决定相关个人成果状况 | 第51-52页 |
| ·社会效度 | 第52-53页 |
| ·个案丙ISP实施效果分析 | 第53-59页 |
| ·支持目标达成状况 | 第53-55页 |
| ·自我决定支持程度 | 第55-57页 |
| ·生活质量框架下的自我决定相关个人成果状况 | 第57-58页 |
| ·社会效度 | 第58-59页 |
| ·讨论 | 第59-62页 |
| ·智力障碍儿童的自我决定方面 | 第59-61页 |
| ·ISP的制定和实施方面 | 第61-62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2-68页 |
| ·研究结论 | 第62-64页 |
| ·ISP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自我决定具有影响 | 第62-63页 |
| ·ISP的制定和实施充分关注自我决定的中心位置 | 第63-64页 |
| ·研究的独特与限制 | 第64-65页 |
| ·研究的独特之处 | 第64页 |
| ·研究的限制之处 | 第64-65页 |
| ·建议 | 第65-68页 |
| ·提升智力障碍儿童自我决定方面 | 第65-66页 |
| ·ISP的制定和实施方面 | 第66-67页 |
| ·未来研究方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72-73页 |
| 附录B:研究工具 | 第73-79页 |
| 致谢 |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