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方法及本文的框架 | 第15-16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5页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三、研究框架 | 第16页 |
第四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 | 第16页 |
二、本文不足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新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 第18-26页 |
第一节 新疆就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 第18-19页 |
一、新疆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现状分析 | 第18页 |
二、新疆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现状分析 | 第18页 |
三、新疆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现状分析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新疆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 第19-20页 |
一、新疆第一产业的现状分析 | 第19页 |
二、新疆第二产业的现状分析 | 第19-20页 |
三、新疆第三产业的现状分析 | 第20页 |
第三节 新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 第20-25页 |
一、产业结构偏离度 | 第21-23页 |
二、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分析 | 第23页 |
三、就业弹性系数比较分析 | 第23-25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新疆各行业吸纳就业能力分析 | 第26-43页 |
第一节 研究设计及数据来源 | 第26页 |
一、研究设计 | 第26页 |
二、数据来源 | 第26页 |
第二节 投入产出法及主要系数 | 第26-30页 |
一、投入产出法 | 第26-27页 |
二、投入产出法中主要系数 | 第27-30页 |
第三节 新疆各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实证分析及关键行业的识别 | 第30-39页 |
一、新疆各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30-38页 |
二、关键行业的识别 | 第38-39页 |
第四节 新疆与中国及其他省份的比较分析 | 第39-43页 |
一、新疆与中国的投入产出实证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39页 |
二、新疆与浙江的投入产出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 第39-41页 |
三、本节小结 | 第41页 |
四、投入产出实证结果的验证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基于SDA模型的新疆各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56页 |
第一节 SDA模型理论与研究模型设计 | 第44-50页 |
一、基本原理 | 第44页 |
二、模型设计及数据采集处理 | 第44-46页 |
三、SDA模型的实证结果 | 第46-47页 |
四、新疆各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47页 |
五、就业贡献率 | 第47-50页 |
第二节 影响新疆各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原因分析 | 第50-56页 |
一、新疆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重要原因 | 第50-52页 |
二、劳动力供过于求且受教育结构不合理 | 第52-54页 |
三、影响就业原因的实证分析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6-64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57-64页 |
一、重视基础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劳动力素质 | 第57-58页 |
二、完善劳动力市场,优化人力资本结构 | 第58-59页 |
三、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 | 第59-62页 |
四、加快对城镇化的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 | 第62页 |
五、完善社会就业保障体系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1 回归结果1 | 第68-69页 |
附录2 回归结果2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