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急能力测量量表设计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高校突发事件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应急能力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大学生相关量表应用现状 | 第15-17页 |
·本研究的出发点 | 第17-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0-22页 |
·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 | 第20页 |
·行为科学的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行为科学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行为科学理论对人的行为的一般模式研究 | 第22-24页 |
·人的行为的一般模式 | 第22页 |
·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 | 第22-23页 |
·人的行为的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基于行为科学理论的大学生应急行为模式分析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大学生应急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39页 |
·高校突发事件事故统计及特征分析 | 第26-31页 |
·高校突发事件及分类 | 第26-27页 |
·高校突发事件统计分析 | 第27-31页 |
·大学生个体因素分析 | 第31-35页 |
·生理因素 | 第31-32页 |
·心理因素 | 第32-34页 |
·应急知识 | 第34页 |
·安全意识 | 第34页 |
·人际关系 | 第34-35页 |
·环境因素分析 | 第35-38页 |
·高校环境 | 第35-36页 |
·社会环境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大学生应急能力测量初始量表开发 | 第39-47页 |
·大学生应急能力测量量表的理论建构 | 第39-42页 |
·量表的编制原则 | 第39页 |
·大学生应急能力测量量表的理论框架 | 第39-42页 |
·编制大学生应急能力测量初始量表 | 第42页 |
·施测和数据处理 | 第42-46页 |
·施测 | 第42页 |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第42-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大学生应急能力测量正式量表的构建 | 第47-69页 |
·问卷施测和基本情况分析 | 第47-48页 |
·问卷施测 | 第47页 |
·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 第47-48页 |
·负面表述项目计分修改 | 第48页 |
·项目分析 | 第48-51页 |
·项目鉴别指数 | 第48-50页 |
·项目-总体相关系数 | 第50-51页 |
·大学生应急能力测量量表的因素结构 | 第51-64页 |
·个人素质测量分量表因素结构分析 | 第51-56页 |
·高校环境因素测量分量表因素结构分析 | 第56-60页 |
·社会环境测量分量表因素结构分析 | 第60-64页 |
·大学生应急能力测量正式量表的构成 | 第64页 |
·大学生应急能力测量正式量表检验 | 第64-68页 |
·信度检验 | 第64-65页 |
·效度检验 | 第65-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6 大学生应急能力测量量表的实证分析 | 第69-87页 |
·被试基本情况统计 | 第69页 |
·某校大学生应急能力测量结果分析 | 第69-83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 第69-70页 |
·对某校大学生应急能力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和说明 | 第70-71页 |
·个人素质测量结果分析 | 第71-76页 |
·高校环境测量结果分析 | 第76-80页 |
·社会环境测量结果分析 | 第80-83页 |
·提升大学生应急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 第83-86页 |
·丰富大学生的应急理论知识 | 第83-84页 |
·培养大学生的应急操作技能 | 第84页 |
·增强大学生的应急意识 | 第84-85页 |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 第85页 |
·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 第85页 |
·创建良好的沟通与反馈渠道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本文所做工作与结论 | 第87-88页 |
·本文所做工作 | 第87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展望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附录 | 第9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