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非预设教学概述 | 第9-14页 |
(一) 非预设教学的内涵与价值 | 第9页 |
(二) 非预设教学的价值 | 第9-10页 |
(三) 非预设教学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 第10-13页 |
(四) 对非预设教学的认识误区 | 第13-14页 |
二、非预设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一) 国外同类课题已有研究的综述分析 | 第14-15页 |
(二) 国内同类课题已有研究的综述分析 | 第15-17页 |
(三) 非预设性教学的实践现状 | 第17-19页 |
三、非预设教学的基本策略 | 第19-40页 |
(一) 教学准备阶段 | 第19-25页 |
1. 备课阶段就把学情分析放在教学设计的重要位置 | 第19-20页 |
2. 解决课堂非预设教学与多媒体课件预设性过强的矛盾的方法 | 第20-25页 |
(二) 教学实施阶段 | 第25-40页 |
1. 善于判断学生对话的价值,发掘最近发展区 | 第25-26页 |
2. 重视对话中话题的开放度和适切性 | 第26-31页 |
3. 处理好发散思维训练与教学效果生成价值的关系 | 第31-38页 |
4. 采取多种形式的对话和评价,激励学生深入学习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