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3页 |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民营企业 | 第13-14页 |
·集体协商 | 第14页 |
·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 第14-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制度建设方面的研究 | 第15-16页 |
·意义作用方面的研究 | 第16页 |
·存在的问题研究 | 第16-18页 |
·对策建议方面的研究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和文章框架结构 | 第19-22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章节安排与文章框架图 | 第20-22页 |
·困难和创新 | 第22-23页 |
·困难 | 第22页 |
·创新 | 第22-23页 |
2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发展现状 | 第23-29页 |
·集体谈判概述 | 第23-25页 |
·集体谈判的产生及发展 | 第23-25页 |
·集体谈判的概念定义 | 第25页 |
·我国集体协商机制的现状 | 第25-27页 |
·集体协商的产生及相关立法 | 第25-26页 |
·集体协商的内容 | 第26页 |
·我国集体协商机制的特点 | 第26-27页 |
·当前我国工资集体协商运行机制 | 第27-29页 |
3 影响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实施的因素分析 | 第29-43页 |
·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影响因素概述 | 第29-32页 |
·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实施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32-43页 |
·第三方影响因素 | 第32-35页 |
·劳方影响因素 | 第35-40页 |
·资方影响因素 | 第40-43页 |
4 中西方发达国家集体谈判机制对比分析 | 第43-49页 |
·美国工资集体谈判机制 | 第43-45页 |
·美国集体谈判的产生 | 第43页 |
·美国集体谈判的内容及主体 | 第43-44页 |
·美国工资集体谈判的特点 | 第44-45页 |
·德国工资集体谈判机制 | 第45-46页 |
·德国集体谈判制度的产生及相关立法 | 第45页 |
·德国集体谈判的内容及主体 | 第45-46页 |
·德国工资集体谈判的特点 | 第46页 |
·日本工资集体谈判机制 | 第46-47页 |
·“春斗”的产生及发展 | 第46-47页 |
·日本工资集体谈判的特点 | 第47页 |
·美、德、日三国的对比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47-49页 |
5 我国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完善设计 | 第49-56页 |
·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的利益表达机制 | 第49-53页 |
·确保参与主体到位,保证双方地位的平等性 | 第49-50页 |
·提高对工资集体协商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协商氛围 | 第50-52页 |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保障企业职工的知情权 | 第52页 |
·提高工会协商的能力,保证工资集体协商总体质量 | 第52-53页 |
·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的权益保障机制 | 第53-55页 |
·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制度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 第53-54页 |
·确立罢工权的法律地位,规范罢工的操作流程 | 第54页 |
·加大政府调控的力度,增强政策引导的导向性 | 第54-55页 |
·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的权益约束机制 | 第55-56页 |
6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1页 |